荷兰捅了马蜂窝!没收中国半导体公司资产,充当美国马前卒
大家好,我是闻叔!中美休战后,美国都暂停了50%穿透性规则,荷兰却顶风接管中国全资的安氏半导体,本质就是变相没收。
这企业是中国合规收购的,核心产能还在国内,中方限制出口反击后,已导致本田工厂停产,美国都不敢贸然触碰的“马蜂窝”,荷兰为何执意要做第一个顶风而上的“出头鸟”?
荷兰撕毁的是全球投资信任底线
荷兰这次针对安氏半导体的操作,完全背离了全球商业合作的基本准则。
中国上市公司闻泰科技对安氏半导体的收购过程,自始至终遵循公开透明的商业逻辑与法律规范:2019年12月,闻泰科技以268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74.46%股权,取得控制权,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20年6月和9月,又追加340亿元人民币投资,完成对该企业100%股权的全资收购,整个交易流程合规合法,全程接受相关监管审查。
但是荷兰仅凭“依据50%穿透性规则”这一单一理由,便单方面冻结安氏半导体股权并实施全面接管。
其实跨国并购领域长期存在一条默认铁律:股权交割完成即意味着资产所有权的合法转移,这是维系全球跨境投资信任体系的核心基石。
荷兰的此番操作,相当于直接撕毁了这一通行多年的商业共识,给全球投资者传递出极其危险的信号,欧洲市场的投资安全边界或已不复存在。
更具矛盾性的是,荷兰引以为据的50%穿透性规则,美国已明确宣布暂停实施一年。
这套规则的本质,是美国凭借技术霸权推行的长臂管辖工具:无论产品的股权结构、供应链层级多么复杂,只要其生产环节中涉及任何一点美国技术,美国便试图行使管控权。
![]()
连规则制定者美国都已意识到无差别推行的反噬风险,选择暂时收手,荷兰却执意捡起这把“已被封存的武器”冲锋,其行为背后的逻辑着实令人费解。
美国“收枪”与荷兰“顶风”的深层逻辑
要理解荷兰的反常举动,首先需要理清中美阶段性协议背后的大国博弈逻辑。
这次中美达成的阶段性共识中,美方的核心举措指向明确: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一年,暂停实施9月29日才公布的50%穿透性规则,同时暂停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
这一系列动作绝非简单的“休战”,而是美国基于自身经济困境做出的战术妥协。
过去几年,美国对华发起的多领域制裁已显现明显反噬效应:国内通胀居高不下,制造业成本持续飙升,供应链断裂风险不断累积,若继续维持高强度对抗,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超出其掌控范围的供应链危机。
![]()
所以美国暂时“收枪”的核心诉求,是通过缓和经贸摩擦稳定国内通胀、巩固经济基本面,进而在全球竞争中争取更多缓冲空间。
但就在美国试图为经贸关系降温之际,荷兰却选择逆势而为,这种“盟友拆台”的操作,不仅让美国的战术妥协陷入尴尬境地,更将自身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荷兰或许试图通过此举向美国表忠心,或是想趁中美博弈的间隙牟取短期利益,但它显然忽视了一个关键前提: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违背产业链规律的单边行动,最终都将反噬自身。
从单一企业到全球信任体系的崩塌风险
荷兰的激进操作,其杀伤力远不止于安氏半导体一家企业。
![]()
全球全球化之所以能发展至今日规模,除了技术进步与物流升级的支撑,更核心的是依赖“按规则办事”的契约精神。
跨国企业之所以愿意投入巨额资本进行海外并购,本质上是基于对目标市场法律体系、商业规则的基本信任,相信通过合法交易获得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这就如同商业合作中的基本共识:一方按约定支付对价获得股权,后续持续投入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却中途撕毁协议强占资产,这样的合作模式注定无法持续。
荷兰的做法,本质上是在动摇全球化的根基。
一旦“股权交割≠资产确权”的先例被认可,全球跨境投资将陷入信任危机,跨国企业的投资意愿会急剧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全球化进程出现实质性倒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已显现传染迹象。
2025年10月26日,荷兰接管安氏半导体后不久,英国前保守党领袖史密斯爵士便公开呼吁,要求英国政府援引《国家安全与投资法》,强制安氏半导体剥离其位于曼彻斯特的工厂。
这家工厂绝非普通产能载体,其年营收高达1.92亿英镑,占据安氏半导体欧洲产能的20%,核心产品是当前全球市场紧俏的汽车功率芯片。
若对荷兰的掠夺性行为缺乏有效回应,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极有可能跟风效仿,将中国在海外的优质资产视为“可瓜分的猎物”。
这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而是关乎所有中国出海企业的生存环境,今天荷兰能以“规则”为借口没收中国企业资产,明天其他国家就可能以同样逻辑复制类似操作,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安全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更关键的是,安氏半导体早已不是当年飞利浦旗下亏损的边缘业务,在被中国企业收购前,该业务因经营不善持续亏损,几经转手后才被闻泰科技纳入麾下。
![]()
而在中国企业的运营下,安氏半导体搭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快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2%至20%,在分立器件领域更是高达40%,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堪称支撑行业运转的“心脏起搏器”。
荷兰试图掠夺的,本质上是中国企业通过巨额投入与精细化运营盘活的优质资产,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商业合作的公平原则。
谁在为荷兰的鲁莽买单?
荷兰当局或许认为掌控了安氏半导体的股权,便掌握了主动权,却恰恰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核心逻辑,产能与技术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
安氏半导体的注册地与总部虽在荷兰,但企业的核心产能分布却呈现“外重内轻”的格局:除德国、英国各有一座生产工厂外,占总产能70%的封装测试环节,全部集中在中国广东东莞。
这一布局意味着,荷兰所谓的“全面接管”,本质上只是掌控了一个空壳总部,并未触及企业的核心生产能力。
所以在荷兰宣布接管后,中方的反击精准且极具针对性:限制安氏半导体中国工厂的产品出口。
这一举措直接击中了荷兰操作的“七寸”,市场反应立竿见影,日本本田汽车位于墨西哥的工厂很快因芯片断供陷入停产,北美汽车供应链瞬间陷入混乱。
美国通胀数据对汽车价格变动极为敏感,汽车供应短缺必然导致价格飙升,这将直接打乱美联储持续推进的通胀管控计划。
荷兰的这波操作,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未能实现掠夺资产的目的,反而引发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让其背后的美国陷入“想稳通胀却被盟友搅局”的被动境地。
![]()
从本质上看,这场博弈的核心并非单一企业的资产归属,而是全球化规则的重塑。
中方的反击,既是为了维护安氏半导体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向全球市场传递明确信号:遵守规则、公平合作,与中国做生意将拥有广阔前景。
但若试图搞双重标准、以强权掠夺合法资产,必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荷兰的误判,根源在于其未能看清新全球格局下的力量平衡与产业链逻辑。
美国选择暂停50%穿透性规则,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妥协,而荷兰执意顶风而上,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认知不足,更是对中国维护自身权益决心的严重误判。
在这场规则重塑的较量中,荷兰已然沦为反面教材,它用自身的鲁莽证明,违背商业共识与全球化趋势的行为,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中美休战为全球经贸关系留下了缓冲空间,但荷兰的激进操作却试图再次点燃冲突火苗。
最终为这场鲁莽行为买单的,不仅是荷兰自身的国际信誉与投资环境,还有那些依赖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转的相关方。
这场关于信任与规则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历史早已证明:唯有坚守契约精神、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共赢;反之,任何逆势而为的鲁莽之举,终将被时代淘汰。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中美贸易休战
![]()
信息来源:大河财立方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生变,闻泰科技转型何去何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