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上的瑶寨里,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辨别食品真伪;村口农贸市场的显眼处,“扫码举报”的二维码被贴上墙;网络平台上,AI数字人动画正拆解“山寨食品”套路……一场食品安全守护战在桂林乡村打响。
今年以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剑指农村食品安全痛点,全力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该行动聚焦农村小卖部、集市摊点、食品小作坊等关键场所,重拳出击,守护群众的“舌尖安全”。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6460户次,责令219家经营主体整改,完成监督抽检4289批次,对检出的226批次不合格食品全部依法处置。
自行动开展以来,执法人员以“源头+流通”双管齐下、“传统+智慧”双向发力,让监管脚步走遍乡村巷陌,用“零容忍”的硬举措筑牢乡村食安防线。
把好“三道关”:从田间到灶台的“全链条”守护
“守护农村食品安全,就是守护圩日里升腾的‘烟火气’。”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农村消费者吃得安心,执法人员从食品生产、经营、安全三个核心环节入手,为农村食品市场筑起“三道防护墙”。
在生产源头,执法人员聚焦食品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关键环节,强化食品生产环节排查整治。从原料仓库里的面粉、食用油,到生产车间的卫生条件,再到出厂前的检验报告,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核查,严防劣质原料、非法添加剂“藏”进食品里。
经营环节是食安防护的“中场哨”。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执法人员既查村口小卖部的货架,也紧盯电商平台的“农村订单”,重点打击“三无”食品、山寨货、未经检疫肉制品等违法经营行为。
而安全关的守护,靠的是“你点我检”的贴心服务。执法人员带着检测设备走进乡村,村民最常买的米面油、酱醋茶、休闲零食等成了抽检的“重点对象”,守护好最后一道安全关。
破解“老难题”:让监管触角伸进乡村角落
农村地区“路远、点散、隐蔽深”,一直是食安监管的难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综合运用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暗访评价和投诉举报等四种手段,织就起一张广泛收集线索的监测网,将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屯。
为了让监管长效化,市场监管部门还构建起多部门协作网,与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建立“线索排查—立案查处—行刑衔接”的闭环机制。在专项行动中,就有一起因涉嫌犯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
“以前各管一块,现在拧成一股绳,违法者想‘钻空子’难多了。”市场监管人员表示,这种跨部门协作为农村食安加上了“长效保险”。
玩转“新花样”:让食安知识“飞入”农家院
“大家看,这瓶‘营养快线’的‘快’字,其实是提手旁的‘抉’,这就是假的!”在阳朔县某村文化广场上,“桂姐姐”志愿者的讲解引来村民们围观。为了让食安知识不再“枯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线上,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妇联推出“桂姐姐说食安”系列科普活动,AI数字人当起了“讲解员”。动画里的“山寨食品拆解”“标签识别小技巧”将原本专业的食安术语变得生动有趣;把典型案例做成了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村民,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食品科普知识,曝光典型案例,让科普宣传焕发新活力。
线下,“桂姐姐”志愿者队伍走村入户,把食安课堂搬到农家院、集市旁。她们不仅带实物教大家辨真伪,还手把手教老人看生产日期、查生产许可证等。
此外,“扫码即举报”的便捷化监督方式已在桂林乡村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铺开。消费者如发现“问题食品”,只需轻松一扫线索征集二维码,即可实时举报,真正实现了监督无处不在。
“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既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形象。”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以常态化监管固化整治成效,用“零容忍”态度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用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守护乡村“烟火气”。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张苑 通讯员蒋丽娟)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