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终于疯成了我看不懂的样子。
以前我们聊军队,聊的是什么?是钢铁洪流,是星辰大海,是地缘博弈里谁的拳头更硬。现在呢?美国陆军,这个地球上最烧钱的暴力组织,居然开始聊起了A轮、B轮,聊起了私募股权,聊起了资产打包和金融创新。是的,你没看错。军队,在拉融资。
![]()
五角大楼已经没钱了!特朗普政府正酝酿一项惊天计划:将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事资产打包证券化,甚至抵押军事基地使用权。这年头,真是什么都能被打包成金融产品。特朗普的操作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1500亿缺口催生的“金融创新”
美国军费开支常年位居全球首位,2025年国防预算草案虽高达8900亿美元,但仍出现1500亿美元的缺口。这一缺口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F-35战机维护成本超预算2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升级计划延期导致的费用追加、海外军事基地运营成本攀升等。
![]()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军事部署,而国会对军费增长的限制使得五角大楼难以通过常规渠道募资。
在财政压力下,特朗普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增税或发债模式,转而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根据披露的计划框架,五角大楼将筛选价值1500亿美元的军事资产进行打包,其中包括20个海外军事基地的长期使用权、12条军工供应链的收益权以及部分武器装备的售后维护收益。
![]()
这些资产将被设计成不同层级的金融产品,面向私募股权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发售。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华尔街路演时明确表示,这是“将国防资产转化为可持续现金流的创新性尝试”。
该计划的核心吸引力在于稳定的收益承诺。相关文件显示,投资者可获得每年不低于5%的固定收益,这一回报率远超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
![]()
为降低投资者风险,特朗普政府还承诺以联邦财政对收益进行兜底,若军事资产产生的收益不足,将通过专项拨款补足差额。这种“政府背书+稳定收益”的组合,迅速吸引了黑石集团、凯雷集团等头部私募机构的关注,其中黑石集团已初步承诺投资300亿美元。
军事基地与产业链的资本化运作
军事基地的使用权抵押是此次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的20年租赁权被作价12亿美元,投资者不仅可获得基地内部分设施的运营收益,还被允许在基地周边建设数据中心和稀土加工厂。
![]()
五角大楼的文件显示,这些配套设施将优先服务于军方需求,例如数据中心将用于存储军事机密信息,稀土加工厂则为军工企业提供原材料。这种“使用权抵押+产业配套”的模式,被称为“军事-商业复合体”的雏形。
军工产业链的收益权证券化则进一步深化了资本与军方的绑定。计划选取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精确制导导弹芯片等12条核心供应链,将其未来5年的预期收益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
![]()
以普惠公司的F-35发动机零部件生产线为例,其每年稳定产生的15亿美元维修收益被拆分为不同等级的证券产品,优先级产品面向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劣后级产品则由军工企业高管和五角大楼前官员组成的投资团认购。
更具创新性的是“算力换租金”模式。根据与私募机构达成的协议,资本方在军事基地内建设数据中心后,无需支付租金,而是将数据中心30%的算力提供给军方使用。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资本方的前期投入,又为军方解决了人工智能训练、卫星数据处理等算力需求。目前,谷歌云与五角大楼已达成合作,将在关岛军事基地建设首个“算力换租金”数据中心,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
政商旋转门背后的资本渗透
此次军事资产证券化计划的推进,离不开一个横跨政商两界的利益共同体。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的个人背景颇具代表性,他在担任陆军部长前,曾担任高盛集团军工行业分析师,深谙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在此次计划中,德里斯科尔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更是直接参与路演的“推销员”,其投行背景为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信誉背书。
五角大楼与华尔街之间的“旋转门”现象为计划落地提供了关键通道。美国政府问责局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间,有50名五角大楼前官员进入涉军私募或风投公司任职,其中23人担任高管职位。
![]()
前陆军采购负责人罗伯特·麦克马洪离职后加入凯雷集团,仅用6个月就帮助凯雷拿下1.2亿美元的军方零部件采购合同。这些前官员利用自身掌握的军方资源和规则漏洞,为资本方获取利益,形成了“官员-资本-军方”的闭环。
顶层利益绑定则让资本与权力的融合更加深入。赛伯乐资本创始人史蒂夫·费恩伯格同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直接参与军事资产筛选和定价过程;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在计划签署前访问北京,其目的被解读为为军工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铺路。这种“资本大佬入阁、政府高官下海”的模式,使得军事决策与资本利益深度交织,形成了远超传统“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集团。
![]()
中情局旗下的In-Q-Tel风投机构为此次计划提供了成熟范本。该机构成立于1999年,目前管理着3000亿美元资金,专注于投资机器学习、量子加密等前沿技术。通过将硅谷的技术研发能力与军方的需求相结合,In-Q-Tel已成功孵化出20多项军方核心技术,其“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技术转化”的模式,被直接借鉴到此次军事资产证券化计划中。
当军事决策向资本回报率低头
资本的逐利性正在改变美军的资源分配逻辑。美军2025年预算显示,35%的资金用于装备采购,而研发投入仅占28%,这一比例远低于中国的40%。
![]()
资本更倾向于投资F-35战机这类有稳定订单的“现金牛”项目,即便其维护成本持续超支,也不愿涉足需要长期投入的颠覆性技术研发。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前局长阿拉蒂·普拉巴卡尔指出,这种短视行为将导致美军“在未来10年丧失技术优势”。
昂贵且低效的“明星武器”不断涌现,反映了资本对军事装备发展的影响。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搭载的“常规快速打击”导弹,射程达2700公里,但单枚成本超过1亿美元,2025年8月在关岛试射时因技术故障中断。这类武器虽能在财务报表上体现高收益,却难以适应实战需求。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若资本持续主导装备研发,美军可能陷入“装备越先进、效费比越低”的恶性循环。
![]()
战争逻辑的商业化扭曲更具危险性。帕兰蒂尔公司为乌克兰军方提供的AI炮击系统,虽能提高打击精度,但从资本角度看,延长冲突、增加打击次数可带来更多利润。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当天,洛克希德·马丁股价上涨5.2%,雷神技术股价上涨4.8%,资本市场对战争的“狂欢”暴露了资本主导下的战争异化风险。当和平成为“不划算的选择”,地区冲突的爆发概率将大幅增加。
历史教训早已为这种模式敲响警钟。古罗马时期,军团私有化导致将领拥兵自重,最终引发内战;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凭借私人武装成为“国中之国”,对殖民地进行残酷掠夺。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指出,将国家暴力机器交给资本掌控,“必然会导致主权受损和社会动荡”。如今,美军的军事基地成为抵押品、作战计划需要考虑投资者收益,这种趋势正在重蹈历史覆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