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从克里米亚北上,迅速占领了赫尔松州全境,这是战争期间俄军唯一完整占领的州首府。同时,在东南部,俄军与顿涅茨克亲俄武装合围了战略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
俄乌战争不是菜鸡互啄,而是人类历史上首场大规模信息化+智能战争。
与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的单向压制不同。
这场冲突展现了势均力敌的现代化军队如何在高科技武器与传统火力之间寻找制胜之道。
从卫星,星链到电磁频谱,从人工智能到二战战术,这场战争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作战模式。
![]()
![]()
第一阶段:闪电战的破产(2022.2—2022.4)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装甲部队越过边境直扑基辅,一场预想中的“闪电战”正式开启。
然而仅仅35天后,俄军被迫撤离,留下了一地残骸与一个破灭的神话。
一、“空降神话”破灭,俄空降兵被全歼。
开战首日,俄军精锐的空降兵(VDV)对基辅郊区的安东诺夫机场(霍斯托梅尔)发动突袭,意图建立桥头堡以供后续部队机降。
然而,由于计划协同失误和乌军的快速反应,后续伊尔-76机群无法降落,缺乏重装备和持续火力支援的VDV先头部队在乌军国民卫队“亚速旅”及快速增援部队的反击下遭受重创,战略意图彻底失败。
此役成为俄军初期作战受挫的缩影,大量卡-52、米-8等先进直升机被“毒刺”导弹击落,充分证明了在现代防空火力面前,低空突袭的极高风险。
![]()
(被击落的俄军直升机)
二,“钢铁洪流”变成“活靶子”:标枪导弹改变地面战规则
空降失败之后,俄军重新拾起苏联时代的大规模装甲集群纵深突击战术,以北部切尔诺贝利方向、东北部苏梅-切尔尼戈夫方向为主轴,绵延数十公里的装甲纵队直扑基辅。这一战术的核心是凭借坦克和机械化步兵的突击力,快速突破防线,直取心脏地带。
然而,北约的紧急军事援助彻底改变了地面战的力量对比。
![]()
美国、英国等国提供的数千套“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标枪”是一款射后不理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强,并能进行攻顶打击,专为摧毁现代主战坦克设计。与之配合的“毒刺”导弹则有效遏制了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攻击机。
这些单兵武器成本低廉(一枚“标枪”约合数万至十万美元),操作相对简单,但能有效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坦克或直升机,实现了极高的“性价比”杀伤。
此外,土耳其制造的“拜拉克塔尔-TB2”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发挥了巨大作用。
它在战争初期成功猎杀了大量俄军装甲车辆、火炮系统甚至防空单元。
其侦打一体的特性,为乌军提供了宝贵的战场实时感知能力和精确打击手段。
为应对这些来自顶部的威胁,俄军坦克部队被迫在车顶加装简陋的金属格栅(“顶棚”或“笼式装甲”),以期在导弹击中前提前引爆其战斗部,这一无奈之举成为此阶段战争的一个标志性画面,也直观反映了俄军装甲部队面临的严峻战场环境。
![]()
三,星链重塑战场网络,为乌克兰夺得信息战优势。
战争刚开始,俄军发射大量“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精准打击了乌克兰的国防指挥节点、通信中心和雷达站,试图在物理上“致盲”和“致聋”乌军的指挥体系,初期确实给乌军造成了混乱和困难。
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应乌克兰政府请求,迅速激活并提供了“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
成千上万个小型用户终端被运抵乌克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网络。
![]()
这一举措具有战略意义:
- 恢复指挥控制:乌军各级指挥所、部队乃至总统府得以恢复稳定通信,保证了战略和战术指令的上传下达。
- 赋能C4I能力:星链为无人机操作、炮兵火力协调、情报分发提供了关键的数据传输 支柱,使得乌军能够更高效地协调分散的小型作战单元。
- 维系社会韧性:民用网络和政府的持续运作,极大地稳定了民心士气,打破了俄军通过制造恐慌以瓦解抵抗的企图。
“星链”的介入,标志着商业航天技术首次直接、大规模地影响国家级军事冲突的进程,开创了历史先河。
四,闪电战失败。
至3月底4月初,在北约情报支援(提供俄军部署、动向等关键信息)、先进武器援助和乌克兰军民顽强抵抗的共同作用下,俄军在基辅方向的攻势已陷入停滞,后勤补给线漫长且屡遭袭扰,伤亡持续增加,闪击基辅的战略计划宣告彻底破产。
4月上旬,俄军被迫从基辅、切尔尼戈夫和苏梅方向全面撤退,重新将军事行动重点转向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
然而,俄军并非全线无功。在南方战线,由于准备不足、情报失误乃至部分官员的弃守,乌军防御相对薄弱。
![]()
困守该城的乌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36旅和“亚速团”)在断水断粮、缺乏补给的绝境下,依托亚速钢铁厂等坚固工事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在5月陷落。
南线的进展为俄军建立了通往克里米亚的陆桥,并控制了亚速海沿岸,构成了其后续战略态势的基础。
五、经济战线的初次交锋
战场之外,经济领域的战争同样激烈。
冲突爆发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空前规模和严厉的经济与金融制裁,包括将其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冻结俄央行海外资产、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禁运等,意图在短期内摧毁俄罗斯经济,从而迫使其退兵。
面对汹涌的制裁浪潮,俄罗斯采取了果断的反制措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针对“不友好国家”的“卢布结算令”,要求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必须使用卢布支付。这一命令通过强制创造卢布需求,有效支撑了本国货币汇率,避免了卢布崩盘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此外,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飙升,反而为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现金流。
第一轮经济交锋的结果表明,俄罗斯经济表现出比西方预期更强的韧性,制裁未能实现其立竿见影的压垮效果。
![]()
小结:
俄乌战争的第一阶段是一次对21世纪现代战争形态的全面预演。
它证明了:
- 传统的大规模装甲突击若缺乏充分的空中掩护和信息优势,在面对装备先进单兵反装甲/防空武器的轻步兵时,将面临极高风险。
- 商业技术(如星链、无人机)已深度嵌入现代国防体系,并能瞬间改变战场平衡。
- 混合战争是军事、信息、经济、科技领域的全方位对抗,任何单一领域的优势都不足以确保胜利。
- 战争的最终走向极大地依赖于作战人员的意志、指挥的艺术以及外部支持的规模与效率。
基辅战役的胜利,为乌克兰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使其得以接收更多重型武器、训练新部队并重组防线,从而将战争引入下一阶段——顿巴斯的消耗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