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巨量图景。
常年沉淀下来的数据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
![]()
据统计,1990—2023年间收集的近 600 万篇跨国合作论文里,研究者识别出约 596 万个国际科研团队;用机器学习处理作者身份和贡献声明,设定带头概率阈值为 0.65,超过者视为项目领导,进而计算各国在国际合作中的领导份额。这样的量化方法虽有模型假设,但我觉得它能把“谁在主导”这个话题拉到更可衡量的层面;换个角度看,数据并非单一的数字堆叠,而成了能读懂权力与分工的显微镜。学术上讲,这既是对合作网络结构的度量,也是对国家科研组织能力的一种检验。
令人关注的是一个清晰的趋势:在中美双边合作中,中国研究者担任项目领导者的比例从 2010 年的约 30% 逐步上升到 2023 年的约 45%,而同期美国的对应比例则由约 70% 回落到 55%。这是数量层面的逼近。难道这不是一种信号吗?这说明在发起、设计与牵引国际项目方面,中国的分量在增加;不过,数据也提示,表象和深层并非总是同一路径。
![]()
把视角换成人均贡献,就出现大段落式的差别。所谓“领导溢价”是把领导者数量按参与者总数人均化后的指标,意在衡量每位科研人员平均带来的领导性影响,是否能把团队往前推,是否能在顶级平台上持续发光。仔细想想,这才是真正考量“质量而非单纯规模”的尺度。按该标准,模型预测中美要在人均领导贡献上达到均衡,要等到 2087 年之后。真没想到,时间会拉得这么长;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规模扩张与人才深厚度之间,有着不能被短期资金填平的差距。
![]()
学科之间的节奏也截然不同。若以学科为轴线推进,化学、材料、数学、物理与工程、计算机这些传统理工门类,中国追赶的速度较快,估计在 2026 年前后就能在数量上与美国打成平手;医学和生物医学方向则慢得多,可能要到 2037 年左右才接近均衡。量子信息的均势被预测在 2029 年之后;生物技术方面的门槛介于中间,预计在 2030—2035 年间出现明显并轨。说白了,这些差异反映的不是偶然,而是学科属性、投入周期与国际协作模式的综合结果。人声鼎沸的实验室里,研究节律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城市里有快车道,也有需要慢慢打磨的老街。
![]()
在高影响力期刊与顶尖成果产出方面的差距尤为耐人寻味。把论文按影响力分层后便能察觉,在最顶端的学术舞台上,美国仍然占据更高的发言权;即便中国在总体发表量和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上实现快速扩张,想在顶级期刊上长期夺得话语权,需要更深的原创积累和长期学术生态的支撑。换作现在来衡量,这就像有两支队伍:一支擅长拉人头、扩展规模;另一支则长期在最难的赛道上站稳脚跟,写出能够改变范式的工作。令人惊讶——这种分层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抹平。
人才流动与教育策略,是这场变动的底色。过去一段时间里,用于支持外国学生来华学习的拨款累计达到 320 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投入与对外学术互动的规模呈正相关。来华留学生的来源也在变化:2006 年左右以东亚为主,到了 2018 年,来自南亚和非洲的占比明显增加;与此同时,2012—2019 年间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学位论文占比从微小的百分位上扬至更高水平,这些都不是纯数据,而是在学术网络里播下的种子。个人认为,这类长期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会在未来数十年内持续影响科研版图。
![]()
要说政策层面的应对与风险,则需更为谨慎。站在今天回头看,试图通过全面切割、长期隔离来遏制对方科研进展,这既不现实,也容易带来全球科研生态的连锁震荡。换个角度,构建规则化的竞合机制、推动互惠性开放合作,或能把竞争引向更具生产力的方向。设问:难道不是应该用互补而不是对抗来处理这类关系吗?思来想去,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利益在于维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度,从而让创新和风险分摊得更合理。
若把未来的风景具体化一点,会看到两条并行而又交织的路径:一条是规模扩张——更多的项目、更大的团队、更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另一条是质量提升——培养更具原创力的科学家、在顶级平台上持续输出高影响力成果。就像城市既需要更多人口,也需要更好的教育与制度来承载这些人口的潜能。倘若只追求“人多”,而忽视“能人”的培养,最终可能陷入数量膨胀但质量欠缺的困境。仔细想想,这也是对未来科研战略的现实提醒。
场景一瞥: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会场外,走廊光线昏黄,书香阵阵,来自不同国家的海报前人群穿梭;会议室内有越来越多的提案由中国团队牵头上台阐述新问题,但真正引起广泛范式转向的讨论,仍多来自那些长期在某一基础问题上耕耘的实验室——这并非讽刺,而是说明科研竞争的多层面性。就像河流既有汹涌的表流,也有深藏的地下水脉,两者共同支撑流域生态。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量”的优势逐步转化为“质”的积累,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科研发展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