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一场看似平常的高层交流,其实藏着一项对俄罗斯来说“不能出错”的决定。
会谈结束后,中俄双方在会谈中敲定了一份2026至2030年的导航系统合作协议,其中格洛纳斯要不要和北斗进行深度兼容,这个问题也有了结果。
这不是简单技术合作,而是一个国家在旧系统逐渐失效、外部压力不断升级下,为自身导航安全下注的“最后一招”。
![]()
格洛纳斯的困局
格洛纳斯最初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能和美国GPS抗衡、独立运行的全球导航系统,从苏联时期起步这套系统曾被寄予厚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冷战一结束,苏联解体,财政崩了,项目也跟着陷入停滞,那时候连军方都一度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民用导航服务来保障作战,侧面暴露出系统自身的脆弱。
即便后来俄罗斯政府多次尝试重启格洛纳斯,也始终摆脱不了两个问题。
![]()
一是技术路线选择了偏门,导致兼容性差;二是系统维护成本高昂,更新频率跟不上淘汰速度。
特别是在民用市场上,格洛纳斯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很多俄罗斯本土用户都更愿意使用GPS或者北斗,格洛纳斯反而成了一个“国际系统中的局部玩家”,定位不准、更新慢,连自家人都不买账。
更糟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的制裁让格洛纳斯的弱点彻底暴露,核心设备缺货、芯片断供、卫星老化严重,整个系统眼看着就要撑不住。
![]()
俄罗斯当局逐渐意识到,继续死撑“完全独立”这条路,已经不现实,于是他们开始考虑另一个选项,与中国的北斗系统展开深度合作。
不是简单互联,而是底层兼容,关键时刻能彼此托底。
中俄“导航联手”
其实早在这次高层访问之前,中俄在导航系统上的互动就已经悄然推进了好几年,最初只是探讨性合作,比如共建地面站、共享部分监测数据等。
这些合作看起来范围不大,但对于两个在导航技术上都追求自主可控的国家来说,已经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
2021年,两国签署了第一份五年路线图,算是给合作定了调,到了2024年,中俄进一步升级协议,明确提出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抽象,其实就是让北斗和格洛纳斯能共享时间基准和信号频段,做到在设备层面同时识别与接收。
这背后涉及的,是双方对系统底层协议的开放程度和数据共享的深度,而这场合作的关键节点就在2025年11月。
![]()
米舒斯京此行带来的新路线图,明确了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两套系统的时间同步,把误差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
这对导航系统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核心指标,如果时间不同步,定位误差就会被无限放大,兼容就成了空谈。
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次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拉俄罗斯一把”,中国本身也在推动北斗的国际化,特别是在亚非拉国家中拓展话语权。
![]()
如果能和格洛纳斯实现深度兼容,不仅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帮助北斗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强的影响力。
更何况当前全球导航技术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抱团取暖反而更稳当。
中俄联手背后的全球博弈
表面上看,中俄的导航合作是技术层面的互补,但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全球导航格局的深度重塑。
![]()
长期以来GPS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老大”,无论在设备普及率、信号稳定性,还是精度控制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但也正因为这种“一家独大”,让其他国家在使用GPS时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过去美国就曾在地区冲突中关掉GPS信号,导致依赖该系统的国家陷入被动,这让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导航系统不仅仅是“方便工具”,更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
对俄罗斯来说这种教训尤为深刻,面对来自西方的技术封锁,他们必须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替代方案,北斗无疑成为目前唯一现实可行的选项。
而对中国来说,这场合作也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北斗系统近年来在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的应用快速扩展,已经不再只是“国内服务”的工具,而是对外展示中国技术能力和战略信心的窗口。
![]()
通过与格洛纳斯的兼容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北斗成为“多边平台”,让更多国家在采购导航设备时,把北斗列为优先选项。
不过这样的合作也并非没有挑战,俄罗斯内部就有声音担心过度依赖北斗可能带来数据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军事应用领域。
但现实是,格洛纳斯目前的能力无法独立应对大规模冲突或全球部署,与其孤军奋战,不如在技术上寻找一条“共生路径”。
![]()
与此同时,中方也在设法平衡技术开放与安全控制之间的度,确保合作既能推动技术融合,又不至于失控。
更长远来看,如果中俄这套兼容机制跑得顺,将为金砖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替代GPS的现实路径。
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多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地缘格局的“重新洗牌”,当导航系统的话语权不再被某一个国家垄断,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感也就多了一分。
![]()
结语
格洛纳斯的困境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北斗的扩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但这次中俄的合作显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层面的长期布局。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次务实的技术“投靠”;对中国来说,则是一次推动北斗走向全球的关键机会。
两套系统的兼容,背后是一场关于自主、安全、稳定的多重考量,导航系统的未来,早已不只是导航那么简单。
等2030年新路线图落实之后,也许我们才真正看到,一个多元化的全球导航格局正在成型。
参考资料
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 2025-11-04 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