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再度掀起波澜。蓝白两营联手出招,在选务领域打出一记重拳。国民党推出四位选务委员人选,打破民进党长期掌控的局面,成为当下岛内政局最具战略意味的一场“选务之战”。
![]()
这场攻防战的转折点,正是傅崐萁为郑丽文力争“立院召集人”后,蓝营在选务委员提名上的强势出击。
选务中立成“纸上谈兵”
李进勇任台湾选务机构负责人多年,其任期内争议频出。最受争议的是他卸任后迅速恢复民进党籍,被外界质疑“行政不中立”,蓝白阵营随即发起反击,要求彻查选务系统的中立性。
在2021年高雄市议员罢免案中,蓝营提案被拖延处理,引发外界对选务部门“选择性执法”的质疑。2023年“反废死公投”,又因程序问题被驳回,也被认为是人为设限,打压异议声音。
![]()
李进勇任内选务机构通过蓝营提案的比例不足四成,而绿营提案通过率则高达八成。这一数据成为蓝营质疑选务机构偏袒的有力证据,民众党也顺势借题发挥。
2022年“九合一”选举,一些投票所的设置地点引发争议,有选区投票所被设在偏远地点,使特定群体投票不便,引发“选务操控”的舆论风暴。绿营虽极力否认,却难以消除外界疑虑。
李进勇虽以“依法行政”为由为自身辩护,但在政治现实中,法治与权力的界限往往模糊。其选务操作手法与日本自民党通过行政系统巩固权力的方式颇为相似,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依附结构”。
![]()
蓝营与民众党的合围,不只是因选务问题本身,更是一种对长期执政者“体制内优势”的反应。黄国昌与傅崐萁的联手,代表着一种制度性抗衡在悄然形成。
蓝营四将出征
国民党此次推荐的四位人选各具特色,既有学者背景,也有党内骨干,最大限度兼顾了专业性与政治平衡。苏嘉宏为法律专家,江岷钦具两岸研究背景,高思博是朱立伦亲信,而李礼仲则是无党籍技术官僚。
从布局来看,蓝营在这次提名中显然吸取了过去单一派系操盘的教训。高思博代表党内核心利益,其余三人则尽可能淡化党派色彩,争取中间选民与舆论认同,提升选务改革的正当性。
![]()
与马英九时期相比,这次蓝营更注重“专业光环”。苏嘉宏与江岷钦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技术实力,也为蓝营在社会舆论中争取到更多话语权,试图摆脱“党争操盘”的刻板印象。
高思博的台南背景也并非偶然,其家族在绿营票仓具一定影响力。此举表明国民党试图通过人事布局渗透传统绿营地盘,改变长期以来的选区结构失衡。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实行两党均衡提名制度,确保选务机构在制度上具有制衡机制。蓝营此举,显然意在借此构建更贴近国际惯例的制度架构。
![]()
台湾长期以来的选务制度,虽名义上独立,但在实际操作中高度政治化。此次蓝营主动提出人选,既是权力博弈的延伸,也是一种制度改革的尝试,是否能真正建立中立机制,还需时间验证。
制度改革的转折点
赖清德上任以来,面对“朝小野大”的立法结构,施政步步为营。在选务委员提名上,他原坚持提名绿营背景人士,结果导致选务部门瘫痪近一年,无法召开会议,招致外界批评。
在蓝白联手封锁提名程序后,行政机构被迫退让,发函征求在野党推荐人选,这才有了傅崐萁等人主导下的“蓝营四将”登场。此举虽避免了机构停摆,却也暴露出赖清德政府的妥协底线。
据台湾民意基金会数据,2024年下半年,赖清德施政满意度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选务僵局被认为是主因之一。民众普遍对政府在关键制度上的执行力产生疑虑。
![]()
赖清德之所以迟迟不妥协,部分原因在于“深绿”基本盘的压力。选务机构一旦失控,民进党未来选举将陷入被动,赖清德自身政治前景也将面临挑战。这种政治算计与制度责任产生直接冲突。
蔡英文2016年上任初期,也曾因与在野党摩擦导致政策空转。赖清德的处境与之类似,但如今的立法结构更为复杂,面对蓝白联盟的联合夹击,其政策推动空间正被一步步压缩。
如果赖清德继续低估立法机构对行政权的制衡能力,未来不仅是选务问题,包括预算案、两岸政策、重大人事任命等都可能遭遇同样的政治拉锯。
![]()
蓝营通过策略性提名打破了绿营对选务机构的长期掌控,也让台湾政治生态的制衡机制再次浮出水面。但这场胜利是否能真正推动制度改革,仍取决于后续执行与社会监督。
值得警惕的是,从“绿营垄断”走向“蓝绿拉锯”,可能只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而非制度的真正进步。若无独立监督与明确规范,新一轮的“换色操盘”亦可能重演旧局。
对比英国选举委员会的协商机制,其委员由多方推荐并经跨党派审查,确保程序透明与政治中立。台湾若要走出党争困局,必须借鉴类似制度,推动法治化与专业化改革。
![]()
台湾可参考新加坡选举局模式,设立以技术官僚为主的常设选务机构,脱离政党控制,确保选举制度的稳定与权威。
选务公正不仅关乎选票计数本身,更关乎民众对于民主制度的信任。如果制度成为政党手中的工具,最终受伤的将是整个社会的民主信仰。
在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争议背后,隐藏的是制度方向的选择。是继续用旧框架修补裂痕,还是借机重塑制度,决定了台湾政治未来的走向。
![]()
蓝营此次借傅崐萁之手为郑丽文“立功”,不止于一次人事胜利,更是一场制度突围的试验。选务制度的中立,不应成为任何一方手中的筹码。
未来若蓝营人选顺利上任,关键不在于换谁上台,而在于能否终结“政党操控”的恶性循环。唯有政党妥协、制度透明,台湾社会治理才能走出对抗与内耗。
这场围绕选务的攻防,正是台湾民主制度成熟与否的试金石。而制度改革的真正起点,或许就从这一次“多党提名”的破局开始。
参考信息:李进勇警告遭罢蓝营民代不能喊“告急”,台媒忧选务机构恐滥兴文字狱2025-07-17 15:04·台海网
综述:民进党大败、蔡英文辞党主席,一文看懂2022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果原创2022-11-27 00:58·中国台湾网
台湾“大罢免”加“公投”共烧钱15亿新台币 台媒批劳民伤财2025-09-02 16:21·中国台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