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虽休息半年,但全宝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伤愈复出的全红婵搭档王伟莹拿下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冠军,助力广东队成功卫冕。
这是全红婵时隔183天重返赛场。
![]()
今年5月,她因伤病退出全国跳水冠军赛,此后更是缺席世锦赛。
期间,身形变化引发不少关于“状态下滑”的讨论。
但这次,她用赛场表现击碎了所有质疑。
![]()
那个“水花消失”的姑娘带着金牌回来了
11月2日的广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全场的热浪沸腾。
当记分牌最终定格在235.86分时,看台上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全红婵,那个消失了183天的跳水天才,回来了!
![]()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胜利。
在这次的全运会跳水女子团体决赛中,全红婵搭档同乡王伟莹出战女双10米台,以0.9分的微弱优势险胜对手。
最后一跳完成时,两个姑娘在水中紧紧相拥。
![]()
当全红婵踏上10米台时,原本喧闹的场馆瞬间安静了大半。
“从她站在跳台上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那个全红婵’回来了。”
不少粉丝看到这一幕时,激动的发出弹幕进行互动。
确实,当全红婵踏上10米台时,原本喧闹的场馆瞬间安静了大半。
![]()
她穿着熟悉的蓝色泳衣,站在跳板边缘屈膝、起跳,整套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的动作完成得行云流水,入水时几乎没溅起水花。
而这场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一枚金牌。
![]()
随着全红婵组合拿下这关键一分,广东队以2369.8分的总分成功卫冕女子团体冠军,把银牌和铜牌分别留给了四川队和陕西队。
领奖台上,全红婵被队友们围在中间,胸前挂着金牌,嘴角扬起标志性的腼腆笑容,和队友们一起把奖牌举过头顶。
![]()
很少有人知道,这枚看似“轻松”拿下的金牌,背后是全红婵183天的咬牙坚持。
183 天的“隐形战场”:她在和伤病、体重死磕
时间回到今年5月3日,北京水立方的世界杯总决赛结束后,全红婵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脚踝的旧伤复发,让这位18岁的奥运冠军不得不暂停所有赛事。
![]()
跳水运动员的脚踝就像舞者的足尖,每天要承受数倍于体重的冲击力,全红婵的伤处贴满了肌效贴,有时连走路都一瘸一拐。
但即便如此,她每天雷打不动出现在康复室,从基础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到平衡感练习,每个动作都做到极致。
![]()
比伤病更棘手的是青春期的“生长痛”。
16到18岁本是女孩肆意生长的年纪,但对跳水运动员来说,身高体重的每一点变化都是 “灾难”。
全红婵这两年长高了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近7公斤,这意味着她原本烂熟于心的动作要全部“重构”。
![]()
以前能轻松完成的转体,现在要多甩半圈胳膊才能控制住姿态。
为了对抗生理本能,全红婵开启了“克制式”自律。
她的餐盘里永远是精准配比的蛋白质和蔬菜,连一口含糖饮料都不碰;每天要称好几次体重,计量单位精确到克,稍微超标就主动加练。
![]()
有队友调侃她“把体重秤当成了对手”,但没人知道,这个18岁的姑娘有多渴望回到跳台。
9月30日,全红婵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段训练视频,视频里她从10米台跃下,入水瞬间再现“水花消失术”,评论区瞬间被“爷青回”刷屏。

教练组为了保护她,特意调整了参赛计划。
放弃竞争激烈的单人项目,只参加团体赛中的双人项目。
这个决定让不少期待“婵芋大战”的观众感到遗憾,但熟悉跳水的人都懂,这是对运动员最科学的保护。
![]()
单人项目需要连续完成5个高难度动作,对刚伤愈的她来说负荷太大,先在双人项目中找状态,是长远之计。
“我真棒!”:三个字戳中多少人的心巴
比赛结束当晚,全红婵的社交媒体更新了一条动态,没有长篇大论的感谢,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简单单三个字:“我真棒!”。
![]()
就是这三个字,瞬间冲上热搜,短短一小时收获了上万点赞。
评论区里一片沸腾:“这三个字太提气了!配得上所有掌声。”
“从东京到现在,她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看着她从14岁的小孩长成能自己喝彩的姑娘,真好。”
![]()
更可爱的是,全红婵还在评论区晒出一张自己拍的赛场照片,俏皮地补充“拍的不好,请见谅”,前一秒自信爆棚,后一秒谦虚可爱的反差萌,让网友直呼“太真实了”。
这三个字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委屈。
就在复出前,全红婵因为一张大学开学典礼的合影被推上风口浪尖。
![]()
照片里的她比以前圆润了些,立刻有人翻出她东京奥运会时的照片对比,甚至“估算”出“胖了几十斤”的结论。
这些声音像针一样扎人,可全红婵从没回应过,只是默默把更多时间泡在训练房。
“那些嘲讽她身材的人,根本不懂跳水运动员的苦。”前跳水世界冠军吴敏霞忍不住发声。
![]()
确实,对跳水运动员而言,每一公斤体重的增长都可能影响动作精度,全红婵要在青春期发育和保持竞技状态之间找到平衡,本身就是一场硬仗。
官媒那句“全红婵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指指点点”的锐评,正是戳破了这些无端指责的本质。
如今,“我真棒”这三个字,成了最有力的回击。
![]()
它是对183天康复训练的自我肯定,是对所有质疑声的无声回应,更是一个年轻运动员最纯粹的自信流露。
有网友说得好:“我们看惯了运动员说‘感谢团队’‘感谢国家’,却忘了他们也可以为自己喝彩。全红婵的坦荡,比金牌更动人。”
![]()
而赛场上的全红婵,早就用实力证明了一切。
当她和王伟莹完成最后一跳时,现场观众不约而同站起来鼓掌,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多钟。
全红婵的故事,从来不止于金牌。
![]()
从14岁东京奥运会上跳出三个满分横空出世,到17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奥运三金王,再到如今伤愈复出即夺冠,这个来自湛江农村的姑娘,用一次次突破刷新着人们对“天才”的认知。
但比起冠军头衔,更动人的是她的真实。
她会在赛后满场捡观众扔的玩偶,会对着镜头腼腆地笑,会在社交媒体上直白地夸自己“真棒”。
![]()
她从不是完美的“冠军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少女。
会因为伤病难过,会为体重发愁,会为学业努力。
官媒曾评价:“全红婵的价值从来不止在于金牌。”
![]()
确实,当我们把目光从她的身材上移开,看到的是一个18岁少年对抗伤病和生理发育的顽强,是在巅峰期选择沉淀学习的清醒,是在压力下依然保持初心的纯粹。
这些品质,远比一块金牌更有感染力。
![]()
结语:
在这个人人追求完美的时代,全红婵的“不完美”反而更显珍贵。
她让我们明白,体育精神从来不是永保巅峰的神话,而是在挑战中坚守的底色。
人生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赛道,敢拼、敢闯、敢为自己喝彩的人,永远值得掌声。
![]()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不需要一个永远‘纤细’的全红婵,我们需要的,是这个永远倔强、永远热爱的全红婵。”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