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14年前还被钉在“冷血父亲”舆论十字架上的英达,如今竟然走上了“上坡路”?
![]()
01 冷漠的父亲
2011年8月,宋丹丹被网友的一条微博点燃怒火。
起因是英达带着小儿子英如镝录制节目,在节目中以司机、保姆、厨师、教练四重身份大秀父爱。
主持人董路更以“伟大的父亲”作为这期节目的主要基调。
此番父子情深的场景被网友“默默”截图吐槽:整的巴图跟不是他儿子似的。
而这句话也成了点燃宋丹丹怒火的导火索。
![]()
宋丹丹看到后情绪瞬间激动,当即转发网友吐槽并怒斥:
“男人可以离婚,可以重组家庭,可以爱现妻和儿女,但不可以对以前的孩子在 7 岁时求你带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11 岁管你要电话你都不给,14 年来形同陌路…… 表演慈父可以,但我不允许你继续伤害我的儿子,你不是人!”
彼时的英达刚凭借《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口碑正盛。
但宋丹丹的控诉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将他置于道德的审判台。
在评论区上万条留言里,冷血、无情的指责铺天盖地,甚至有网友发起抵制其作品的倡议。
![]()
面对这场舆论风波,英达最初选择沉默不言。
既没有现身回应,也没有通过工作室发声。
他的不作为被网友当作默认,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越演越烈。
直到一周后,他才在电视节目中回应此事。
可没想到他的一番解释反倒成了火上浇油。
![]()
“分开了就是分开了,要开始新生活,就要彻底翻过原来的一页,包括不见孩子。”
英达对于新生活的定义显然对网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为了开启新生活而不见孩子的立场。
因此这番回应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让冷血的标签与他彻底绑定。
然而争议的余波未平,关于姓氏的纠葛又再次将英达送上舆论风口。
![]()
02 偏心的父爱
2014年,巴图将名字改回“英巴图”一事引发网友热议。
原来两人离异后,宋丹丹为彻底划清与英达的界限,将孩子的姓氏改为巴。
但这一看似带着意气用事的举动背后,却藏着刺痛人心的隐情。
![]()
巴图曾想在爷爷英若诚过世时前去送葬。
却被父亲英达拒之门外,并被告知要断绝关系。
至于当时所流传巴图改名英巴图的消息,实则为英达主动提出让儿子改回父姓。
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宋丹丹和巴图的共同拒绝。
![]()
事后有媒体追访至英达的工作场地,询问他改姓一事是否意味着父子关系破冰。
英达只是皱着眉摆了摆手,丢下一句不聊私事便躲进了摄影棚。
彼时没人能料到,这份对家事的刻意回避并非怯懦,而是他对抗舆论的独特方式。
而关于他偏心的讨论,也从未真正平息。
![]()
时隔多年,一场别墅公证争议再次撕开多年前的伤疤。
起因是宋丹丹将名下价值12亿的别墅公证给了孙子,并明确附加“不得改姓英,否则收回房产”的条件。
这一举动被网友解读为宋丹丹对英达的公开抵制。
可随着网友深挖才发现,这不是抵制,而是以牙还牙。
![]()
原来英达名下多套房产均登记在现任妻子和小儿子名下,与巴图无半分联系。
对巴图的长期忽视和对英如镝的资源倾斜,让网友发起对英达“未尽抚养之责却独占资源”的质疑。
就当公众翘首等待英达的回应时,他却出现在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发布会现场。
![]()
面对记者“是否回应家事”的追问,他只是笑着转移话题:“这部近两百年前的喜剧,藏着最真实的人性洞察。”
殊不知,沉默14年的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一切。
![]()
03舆论的风向
英达的反击藏在他的最新作品《钦差大臣》里。
话剧《钦差大臣》即将在全国12个以上城市开展25场巡演,业内预估上座率有望达到85%以上。
这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经典喜剧作品,早年被译为《巡按使》引入中国,以小官员被误认钦差引发的荒诞闹剧,讽刺了人性的虚荣与盲从。
![]()
在发布会上,英达特别强调创作理念:
“我们不靠滑稽扮丑搞笑,而是通过挖掘人性特点让人觉得幽默可笑。”
这番话正是他对自己身处窘境的隐晦回应。
![]()
外界这种仅凭碎片信息就给他人下定义的举动,恰如剧中盲目追捧假钦差的小镇官员。
而他要做的就是用作品撕开这种狭隘的认知判断。
近些年来,英达的名字一直和“巴图父亲”“宋丹丹前夫”所绑定。
哪怕他推出新作品,评论区里依旧是“先做好父亲再做导演”的苛责。
![]()
可如今再刷社交平台,画风早已不同:
“巴图都靠直播站稳脚跟了,还揪着过去不放干嘛。”
“翻来覆去炒恩怨,不如看作品实在”。
当曾经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没了冲突性,观众渐渐厌倦了明星私事的炒作,也开始把目光挪回英达的专业领域。
而流量时代的行业乱象,更让英达的沉默创作显得珍贵。
![]()
近年来,不少流量明星出事后果断公关洗白:发长文、做公益博同情。
却鲜少有人靠作品翻盘。
对比之下,英达十四年不辩解、只埋首打磨剧本的态度,反倒成了稀缺的反差感。
有网友在话剧预约页面留言:“比起急着卖惨的艺人,这种用作品说话的沉默更让人信服”。该评论收获过万点赞。
而业内的认可,更夯实了风向转变的根基。
![]()
中央戏剧学院不仅为《钦差大臣》站台,副院长徐贞还赞其让经典照进当代,李诚儒在采访中直言英达对喜剧节奏的把控,业内没几人能比。
就连黄宏都透露,为参演这部戏,主动推掉了其他邀约。
当专业声音与观众理性形成共振,英达终于跳出了家庭标签的束缚,也让导演英达的身份重新被看见。
![]()
如今的英达,早已跳出了好父亲与坏父亲的二元对立。
他的上坡路,没有靠炒作、没有靠辩解,而是用十四年的沉默与坚持,在作品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从《我爱我家》的客厅喜剧到《钦差大臣》的舞台寓言,他始终坚守着喜剧的本质,也守住了艺术家的初心。
![]()
结语:
娱乐圈的争议如同潮水,来得猛退得也快,唯有扎实的作品能成为立身处世的基石。
或许宋丹丹当年公开指责时,也没料到这个前夫不仅不会陷入舆论混战,反而会在话剧舞台上,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站稳脚跟。
英达的逆袭或许正在印证:比起一时的话题热度,能被作品记住的人,才走得更长远。
![]()
部分参考资料:
搜狐新闻|宋丹丹手段太高明!别墅做公证,孙子全姓宋,英达这次彻底慌了
澎湃新闻|英达执导话剧《钦差大臣》,李诚儒黄宏分饰同一角色
今日头条|英达执导果戈理经典喜剧 老戏骨齐聚话剧《钦差大臣》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