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00点的狂欢与隐忧
11月6日那天,上证指数终于稳稳站上4000点大关。作为一名在上海打拼的量化投资者,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半导体和有色金属板块的强势表现格外引人注目。长光华芯、赛微电子等个股涨停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中国铝业、隆达股份的表现也堪称惊艳。
![]()
但在这片欢腾的市场氛围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厦门银行跌近3%,浦发银行、招商银行跟跌;传媒与短剧概念股中,粤传媒跌停,幸福蓝海跌超8%。这种结构性分化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那轮牛市——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暗流涌动。
二、牛市赚钱的三大误区
作为一名浸-市场十年的量化投资者,我发现大多数人在牛市中反而赚不到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致命误区:
(一)追逐热点的陷阱
热门股就像夜店里的漂亮姑娘,人人都想搭讪。2025年二季度的创新药、三季度的芯片股都是如此。但问题是这些板块动辄几百家个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一个月翻番,有的几个月只涨几个点。选错了就等于白忙一场。
(二)频繁交易的幻觉
有人说牛市中涨多跌少,每天赚一点就能积少成多。但这是建立在能持续选对股票的前提下的。实际上从2025年10月20日到29日,上证指数涨了近150点,但每天仍有2000多家个股下跌。选择错误就意味着100%的损失。
(三)被动等待的代价
还有人相信牛市会让所有股票雨露均沾。但数据显示从2024年上证突破3000点到2025年10月28日站上4000点期间,仍有300多家个股下跌,六成个股跑输大盘。
三、机构资金的"暗语"
在量化投资的视角下,我发现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在机构资金的行为模式中:
(一)"抢"与"囤"的游戏
大资金运作一只股票通常有两种方式:"抢"和"囤"。前者是快速拉升建仓,后者则是缓慢吸筹的过程。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囤"的阶段往往更难察觉。
![]()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典型案例:215个交易日几乎翻倍的表现令人惊叹,但真正的上涨只发生在最后6个交易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仅上涨8%,日均涨幅不足1%,很容易被忽视。
(二)量化数据的洞察力
通过我使用了十年的量化系统提供的"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指标),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
这只股票42个交易日仅上涨2%,但在37天里都出现了"机构库存"活跃的现象。这种股价不涨但机构持续参与的"蓄势"状态往往预示着后续的大幅拉升——果然之后30天股价几乎翻倍。
(三)行为模式的重复性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模式的普遍性:
![]()
这只股票出现了三轮明显的"蓄势→拉升"周期。有趣的是从走势看似乎动能减弱,但从量化数据看却是机构意愿越来越强——最终迎来爆发式上涨。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十年的量化投资经验告诉我:
- 确立合理预期:跑赢大盘才是真正的赚钱标准;
- 关注本质而非表象:股价波动背后是资金行为的博弈;
- 善用工具:现代量化系统可以提供传统技术分析无法触及的视角;
- 保持耐心:机构的运作周期往往比散户想象的要长得多。
回到开篇的4000点行情——半导体和有色金属的强势表现绝非偶然。通过量化数据的视角可以看到,这些板块中的领涨个股大多经历了长时间的"机构蓄势"过程。
五、重要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渠道整理分析。如有任何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特别提醒: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投资标的或操作策略;市场上任何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行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