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记者韩兵 通讯员王金龙
当松花江的晨光掠过林梢,雅鲁藏布江的波涛正映照着雪山的金顶。今年4月,从东北平原到雪域高原,黑龙江省北安市检察院检察官张彪带着组织的信任,跨越万里,先后奔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山南市检察机关,以传帮带为责,书写检察援藏担当。
基层检察院是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也是援藏工作的着力点。作为队长,张彪坚持需求导向,带领黑龙江省检察机关援藏工作队开展精准施策。在康马县,他指导办理日喀则市首例文物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推动建立“府检联动”机制,促成检察机关与文旅部门签订文物保护协作意见,实现从个案办理到机制建设的跨越;在聂拉木县,他推动优化边境检察室功能,并为监狱、法院、检察院的干警讲授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要点;在谢通门县,他逐页审查涉众型案件证据,协助构建严谨证据体系;在仁布县,他通过卷宗评查与案例研讨,破解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题……“一院一策”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他对基层实际的深刻理解与回应,是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精准施策。
转战山南市后,张彪又在错那、曲松、乃东等地与藏族检察干警通力协作,线上线下一体化阅卷,审查案件百余件,用法治的桥梁连接起各族群众的心。
“帮带不是替代,而是要激发当地院的内生动力。”援藏期间,张彪注重以实战提升当地干警自身履职能力。在南木林县,他创新推出“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实战指导”三段式帮带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组织模拟庭审、走进案发现场等方式,帮助当地干警锤炼素养。他制作的10余套培训课件,涵盖刑事检察、案件质量评查等内容,被当地干警称为“办案宝典”。在日喀则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技能竞赛中,他将在北安市检察院工作时总结的证据审查经验融入评分标准,推动形成高质效办案共识。“我们要留下的不是模板,而是思维;不是答案,而是方法。”张彪坦言。
他持续将以往的成熟工作经验与西藏检察实际相结合,推动当地建立“帮带成果数据库”,整理典型案例百余个,起草撰写办案指引、培训课件16套。如今,他指导过的干警已能独立办理复杂案件、参与建立的机制正持续发挥作用、带去的理念也已融入日常办案。
检察援藏既是业务帮扶,也是温暖的传递。在昂仁县亚木乡杰村,张彪与援藏队员带着生活物资、学习用品慰问困难群众和儿童,藏族老人为他们献上哈达。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检察工作不仅是案卷里的法条,更是高原群众眼中的信任与希望。
种子虽小,能破硬土。从日喀则到山南,张彪的援藏之路是一条法治的播种之路,他像一颗种子,在高原的土壤中默默扎根,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绵延不断。
来源:检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