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0月26日,中美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双方达成初步共识,美方取消了11月1日加征100%关税的威胁。这次谈判历时两天,议题涉及稀土、大豆、关税等多个领域。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谈判到底谁赢了?中美经贸关系会不会就此缓和?
![]()
谈判桌上的筹码较量
这次谈判涉及的议题相当广泛,中方代表李成钢在会后介绍,双方讨论了出口管制、对等关税延期、芬太尼合作、农产品贸易、船舶收费等问题。
我们先聊聊稀土,中国掌握着全球92%的稀土冶炼产能,这是个硬实力。美国的军工和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依赖度超过70%,其中90%来自中国。今年10月,中国新增了五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这直接让美国的供应链受阻。美方在谈判中很关注这个问题,希望中国能放松管制。
![]()
再看大豆,2025年前9个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比只有8.3%,9月份甚至归零。美国的大豆库存同比暴涨27%,农场主的压力非常大。这些农场主很多是特朗普的票仓,所以美方急需中国增加采购来缓解压力。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双方的交换条件大概是这样:中国同意四季度采购约1500万吨美国大豆,并推迟稀土民用领域的管制一年;美方则放弃加征100%关税的威胁,并可能将24%对等关税的暂停期再延长90天。
![]()
这里要提醒一句,中方推迟稀土管制是有条件的。李成钢强调,“稀土管制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安全,放松与否取决于美方实际行动”。这不是单方面让步,而是对等交换。
美方在会后的表态也印证了这一点,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双方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100%关税已经“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他还提到,中国将“大量”购买美国大豆,这让美国大豆价格当天就跳涨了3%。
![]()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初步共识。双方都表示要履行各自的内部审批程序,最终协议可能要等到10月30日APEC峰会上两国元首会晤后才能敲定。
中方为什么能守住底线
这次谈判,中方的态度始终很坚定。李成钢用了两句话总结:“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种坚定不是空话,背后有实实在在的支撑。
![]()
从贸易数据看,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跌破10%。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外贸已经不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了。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占比升至32%,新兴市场撑起了外贸半边天。
再看产业实力,202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G7国家的总和,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想要“脱钩断链”,实际操作起来根本不现实。
![]()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精准反制。中国在稀土管制、船舶收费这些领域出的反制招,每一下都打在美国的痛处上。根据美国商会的数据,对华限制这事,已经让美国企业累计亏了超120亿美元。连特朗普自己在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都松了口,说高额关税“撑不下去”。
就说今年9月,中国刚对稀土出口加了新管制,美国军工企业马上就扛不住了。他们赶紧给政府施压,催着尽快解决稀土供应的问题。但美国想重新建一套稀土产业链,至少得花10年 ,这就是现实。
![]()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谈判中方代表团的人员保持稳定。即便李成钢一周前被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批评,中方依然派他参加谈判,而美方也没有排斥。这从侧面说明,中方对自己的战略节奏很有把握,以不变应万变。
美方内部的矛盾与调整
这次谈判里,有个细节得提,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没到场。他是出了名的对华强硬派,之前推动过一个“50%规则”,只要产品中超过一半的零部件或技术源自中国,就会被美国纳入出口管制范围。而这个规则,也直接触发了中方后续的稀土反制措施。
![]()
有消息称,特朗普在白宫会议上批评了卢特尼克,认为他的激进政策破坏了谈判氛围。所以这次谈判,美方主要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主导,卢特尼克被排除在外。
这个变化反映了美国内部的路线分歧。一边是以卢特尼克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对华全面遏制;另一边是以贝森特为代表的务实派,认为美国经济离不开中国。目前看来,务实派在短期内占了上风。
![]()
不过这可没法说明美国对华政策会有根本性转向。特朗普一直抱持的“美国优先”理念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策略上动了些调整。眼下美方正忙着拉拢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想搞出一条稀土替代供应链。虽说这事得花不少时间,但美方的战略很清楚。
贝森特在谈判后的记者会上说,双方谈到了“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也谈到了稀土”。他还强调,美方“不改变核心技术管制”。这说明,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限制不会放松,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博弈还会继续。
![]()
博弈还在继续,没有终局
很多人看到这次谈判的结果,觉得中美贸易战要结束了,这种想法过于乐观。
这次谈判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双方避免了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但核心矛盾并没有解决。在科技、产业政策、国际规则等领域,中美的分歧依然存在。
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次谈判守住了核心利益,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保持了主动权。同时也释放了善意,愿意通过对话协商来管控分歧。但中方也很清楚,突破“卡脖子”领域才是根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加速技术自主、产业升级的步伐不能停。
![]()
说白了,这次谈判只是中美长期博弈中的一个节点。未来两国关系很可能呈现“边谈边打”的状态,在大豆、航运等领域保留合作空间,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各自坚守底线。
有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种趋势。今年以来,必和必拓的铁矿石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达到30%。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芯片国产替代等方面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些长期布局,才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
10月30日,APEC峰会将在韩国举行,中美两国元首预计会见面,届时双方可能会就谈判细节进一步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经贸博弈已经进入了“竞合常态化”阶段。没有简单的输赢,只有持续的较量与平衡。这场棋局,才刚刚下到中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