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勤:党建红“点亮”家门口 幸福事“写满”治理新篇
“沙葱卖得红火,矛盾有人调解,养老有人照料,彩礼丧事也改了新风,党的温暖真的送到了家门口!”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村民甄荣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真切感受。今年以来,民勤县以“六域五强四提升”工程为抓手,紧扣县委“1235”发展思路,将党建触角延伸至村社网格、产业一线、民生末梢,用“党建红”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动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迈进。
织密组织网:把堡垒建在治理最前沿
“以前小区充电桩不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充电,多亏了社区‘双报到’党员!”居民张大爷指着楼下的充电桩说。民勤县健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网格330个,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动19名派出所所长和46名民警进入乡镇(街道)班子、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警格+网格”双网融合。
民勤县城区街道办事处西街社区以“一核多元,五心聚力”党建品牌为统领,设立党员先锋岗3个、责任区9个、示范岗12个,62名党员亮身份、践承诺,让红色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熠熠生辉。民勤县城区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在职党员下沉楼栋,今年已办结民生实事1000余件。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也成了“治理帮手”!民勤县将新就业群体纳入治理体系。“红色驿站”里的“流动网格员”,让治理力量遍布城乡角落。
激活产业链:让治理效能看得见摸得着
基层治理的底气,藏在鼓起的钱袋子里。民勤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支部领、党员带、群众跟”的发展合力。
![]()
温室沙葱鼓起农户钱袋子
大坝镇八一村党员带头全村成立13个沙葱专业合作社,建成700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突破1万元,带动全村人吃上“产业饭”;昌宁镇铧尖村创新“红链兴农”品牌,构建“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成千亩供港蔬菜基地,户均养殖收益超5.2万元;重兴镇上案村新建240座温室大棚,“棚均收入预计10万元以上,园区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重兴镇党委组织委员王小欢介绍。民勤县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为基层治理筑牢根基。
扎根民生事: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有事找老张,准没错!”三雷镇建新村的“有事老张说”工作法成了村民口中的金字招牌。党员张禄靠着“板凳会”,把邻里口角、土地纠纷等各类矛盾一一化解,这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正是民勤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
![]()
张禄调处矛盾纠纷
民生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服务里。农村互助幸福院让老人们实现“离家不离亲,养老在社区”的心愿;社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组织共建单位党员上门义诊、理发,再加上“帮办代办”党员先锋岗为特殊群体跑腿服务,居民的获得感更实在,幸福感也更长久。
基层治理的创新,还在不断延伸。大坝镇文一村就摸索出“一社一干部、五户一联保”的网格化管理机制,64名网格员扎根一线,靠着“社建微信群、村搭工作台”的法子,不仅化解43起矛盾纠纷,还为村里铺设10公里砂砾石路,让“家门口的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涵养新风尚:用文明底色厚植治理根基
移风易俗的实践藏在群众话语里。“咱觉得彩礼高没必要!闺女出嫁没要高彩礼,往后儿子婚事也简办,能为村里倡新风做榜样,值!”西渠镇火坎村祁重秀的话,是高额彩礼整治的鲜活注脚。民勤县通过三级责任体系、274支婚姻劝导队,发布彩礼倡导标准,指导255个村(社区)改村规,为彩礼“瘦身”。
![]()
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弘扬时代新风”宣传活动
丧事简办也获群众认可。“以前办丧事摆几十桌,现在一碗烩菜搞定,省钱省心!”昌宁镇村民马小庆感慨道。全县169个村纳入“一碗烩菜办丧事”示范村。大坝镇文一村党员带头执行报备制,规范流程,铺张宴请渐退。民勤县以群众可见的变化,让文明底色融入基层治理,筑牢根基。
从温室大棚里的丰收喜悦,到老年餐桌上的暖心饭菜,再到婚礼上卸下的“彩礼包袱”……民勤县的实践证明:当党建真正扎根在“家门口”,服务流淌到“心尖上”,才能让基层治理落地生根,焕发勃勃生机,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记者:仲春燕)
编辑:李筱 审校:李玉红 责任编辑:闫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