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走进津沙抗战文化区

0
分享至

10月26日,“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津沙抗战文化学术座谈会在聚奎书院举行, 3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和党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讨,系统梳理和深化了津沙文化区的抗战历史研究,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推动津沙文化区从地方记忆符号跃升为全国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

今天推出区政协原主席、区决咨委主任王忠德发言《走进津沙抗战文化区》。


▲座谈会现场


▲王忠德 区政协原主席、区决咨委主任在会上发言

走进津沙抗战文化区

王忠德

津沙抗战文化区,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近郊的江津和白沙,由于迁入机构和学校甚多,文化名人荟萃,文化活动丰富,出版著作刊物众多,在当时的抗战大后方影响较大,成为有名的文化四坝之一。即重庆北碚夏坝、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江津白沙坝。对江津与白沙,合称抗战时期津沙文化区。

2025年10月26日,以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现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王建朗领衔,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历史学教授30余人参加的专家团队一行,到江津、白沙,参观考察津沙抗战文化区若干个历史地址,并在黑石山聚奎中学校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对津沙文化区给予客观评价,并对如何深化研究、突出特点、发挥作用,提出了若干意见建议。

我参加了这一活动,并提出研究津沙抗战文化区这段历史,应从该地域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区位状况、各类机构、人物活动、重要事件、文学作品、各种专著以及报刊文载等要素的汇集整合中,提炼出这一区域这一时间段的历史地位、总体概念、突出特点,作出客观评价并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津沙抗战文化区”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客观存在。它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有影响的文化聚合区。是当时就形成的认识和已有称谓。

当时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有话剧演出、万人大合唱、献金活动、孩子剧团。津沙文化区组建了50余个文化团体和社团,进行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同时宣传抗战。津沙文化区举行了中国音乐史上首次万人大合唱,首次出版了《西部民歌选》。

一大批机构与学校云集津沙文化区(机构11个、学校37所)。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精英、学者教授、社会名流数百人云集江津与白沙。营造出极为活跃的文化气氛,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陈独秀在白沙聚奎中学作了平生最后一次演讲,分析抗战形势,激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在江津蜀院讲经,把“抗战到底”“保家卫国”“杀鬼子不犯杀戒”等贯穿其中,为佛学注入了新教义。冯玉祥将军到江津宣传动员节约献抗日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创下全县献金1300万元纪录,他写了《最爱国的镇市——白沙》,记录了让他终生难忘的白沙镇抗日募捐一事。

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著作和出版物。其中学术专著30余部,诸如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胡小石《江津县方言志》《说文部首疏证》和《楚辞辨名》、魏建功《中华新韵》等,均影响深远。江津和白沙两地出版有16种报刊,其中理论研究刊物有5家,开办有15家书店。

对津沙文化区,当时就有这个称谓和报道。1941年至1944年,《新民报》、重庆《大公报》《新蜀报》等,就先后提出了“白沙文化区”“津沙文化区”的概念,并得到广泛认同。

对“津沙文化区”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对“津沙文化区”的宣传已有一定影响。如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新中国第一部《江津县志》、重庆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行千里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之三《重庆抗战文化概览》等权威书籍中,对津沙文化区已有明确阐述。其他报刊也有关于津沙文化区抗战文化的文稿登载。近日,江津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编撰,并由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潘洵教授作序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津沙文化区》一书面世,该书立论鲜明,史料翔实,系统阐述,较为完整。是对该项研究的一个提升和深化。

承载“津沙文化区”这段历史的较多旧址尚存,见证着不可忘记的那段既艰难困苦而又奋发向上的,津沙文化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蓬蓬勃勃团结奋斗的历史。至今,白沙仍保存有20多处抗战旧址,如夏公馆、张爷庙、卞小吾故居、“七七”纪念堂、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中华民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等抗战文化遗址,以及众多学校的旧址。2011年10月10日,“老重庆影视拍摄基地”在白沙揭牌,成为重庆首个以老重庆风貌和抗战题材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

深化研究,是为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继续对这段历史进行史料收集和深化研究,如对当时出版的书籍,报刊的收集利用。

继续宣传这个历史存在,提炼主旋律,弘扬抗战精神,弘扬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英雄气概、必胜信心。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为整个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化作出江津的努力。

大力保护、合理利用抗战遗址,让文物和遗址活起来、用起来。与文化旅游结合,讲好抗战遗址和名人故事,发挥文物和遗址的作用。

以抗战时期的津沙文化区的资源,为统一战线作贡献。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会有更多的台湾学者来大陆参观研学。要开展经常性的专题活动,学术研讨活动,出版相关的专著和书籍。

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沉思津沙抗战文化的历史,我深感应该让津沙抗战文化之精神,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编辑:周垣屹 吴刚

值班副总编辑:封雷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2145文章数 3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