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电气化局工业公司江西环保分公司的金属声屏障车间像大火炉一样,这家集声屏障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安装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专业噪声治理企业,正面临一场关键大考——首次承接重庆地铁4号线消声百叶生产任务,多重难关横亘在前。
![]()
技术骨干刘杉蹲在折弯机前,额角的汗滴砸在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墨迹,37度小角度折弯的工艺难题像块硬骨头,啃不下来,整个工程便无从推进。
“我来试试!”刘杉猛地抹了把脸上的汗,眼神坚定地主动请缨。此后的30天里,他成了车间里最执着的“钉子户”:白天扎在设备旁,反复测量、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折弯角度与回弹数据;夜晚沉下心钻研专业书籍,在纸上一遍遍模拟进刀路径。失败一次又一次,但他从未退缩。最终,他设计的弧形过渡模具和新进刀流程,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当第一片完美的小角度折弯百叶从生产线顺利产出时,整个车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随着交付节点的逼近,车间也开启“三班倒”。巡检时,刘杉逐个检查折弯机,机器上每个角落螺丝松紧,他都要摸一遍才放心。最终,这批带着余温的消声百叶经检测全部达标后,按时运抵施工现场,保证了工期。
2024年,新研发吸声板试制任务落到车间。新产品厚度突变导致的复杂折弯难题亟待破解,刘杉蹲在废料堆旁,捡起一块开裂的样品,指尖沿着裂纹摩挲:“厚度突变,展开图的计算方式得改。”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
“光会自己干不行,得让大家都学会。”刘杉揉着发红的眼睛,把工艺要点整理成厚厚的一本折弯工艺手册,为此类特殊结构加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标准,如今,这本手册也成了车间新员工的“必修课”。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仅有高中学历的刘杉,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成了车间里“最潮的老匠人”。自动折弯中心编程、数控送料机操作、自动控制原理……这些连年轻人都要从头学起的智能设备操作技术,刘杉硬是一点点啃了下来。一本又一本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见证着他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沉淀。正是这份执着与细致,驱动着他在钣金加工领域不断深耕,在智能化浪潮中稳稳站稳了脚跟。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杉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悟传授给他人。他会手把手地教徒弟们设置参数,把复杂的编程原理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现场指导和实操演练,他为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能独立承担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技术骨干。“技术不是‘私藏货’,是用来分享、用来让团队变强的!”刘杉常说,“只有整个团队硬起来,咱们才能啃下更多硬骨头,接住更多高难度任务。”(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余佳欣 利蕾)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