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 胡锦武 刘佳敏
村集体家底不清、资源发包合同超长期低价承包、财务白条入账……这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让不少地方困扰已久。
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探索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推行“码上监督”、创新“三色分类”管理等机制,推动了监管透明化,部分痛点难点得到缓解。但受访基层干部反映,部门协同机制不畅、村级管理人才缺失等问题仍掣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对症施治推动乡村振兴。
专项整治警示风险点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多发。记者采访了解到,专项整治中,一些共性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基层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
——村集体家底易成“糊涂账”。由于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不少村集体过去对自己拥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缺乏清晰台账。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有的县对172个村排查发现,160个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套取资金私用、收入不入账、公款私存等问题;有的县则排查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域问题321个,其中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193个,资源资产漏登记32个,集体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23个。
类似底数不清现象为各类挪用、侵占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关部门向记者透露,一名村小组干部累计挪用村民筹集的集体建房资金1478万元用于理财;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来客接待费用,于2021年至2022年共套取15.3万余元项目资金、“三化建设”资金、办公用品费用。
多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镇村干部如果对村集体“家底”不清,就像蒙着眼睛走路,找不到方向,也会失去村民的信任。
一名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最难的就是摸清家底,家底不清会带来资金管理混乱、资产流失、资源发包不规范等各种问题,专项整治扭转了过去“一笔糊涂账”的局面。
——合同管理不规范问题需防范。在农村集体资源发包、租赁过程中,超长期、超低价承包等不合理合同屡见不鲜,严重损害村集体和村民利益。
如某村小组2004年将100亩荒山出租20年,前5年租金5元/亩/年,后15年租金为20元/亩/年。当地排查发现后及时终止原合同,并转租给新的经营户,租金为100元/亩/年。
“有些十几年前签订的合同,一签就是50年,甚至还有签80年的。”一名乡镇镇长坦言,过去不少村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长期合同涉及的资源,往往是当时集体用不上、未盘活的闲置资产,现在相关合同都由镇法律顾问审核拟定,过去不规范的合同也要依法重签。
——“白条入账”现象一度普遍。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票据使用随意,一张“白条”就能报账。今年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县仅在专项整治中就查处“白条”金额30余万元。
“以前白条报账比较多,一些支出没发票,开个条就报了。”一名乡党委副书记说,过去甚至还出现有的村小组“无条入账”的情况。
据通报,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为支付村委近几年在镇里两家饭店的餐费,2022年11月与其他村干部商定,制作虚假山塘水库清理维修合同,虚开发票3.96万元。一名受访的乡镇干部坦言,过去村里接待用餐,都是通过打白条之类的方式一年解决一两千元,如今此类现象已得到整治。
双轮驱动提升监管效能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江西一些地方正积极探索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升监管效能和治理水平。
——“红黄绿”分类处置,精准盘活“三资”家底。针对集体资产家底不清、闲置浪费等痛点,抚州在全市创新推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机制。其中,仅宜黄县就对全县507项集体资源资产进行分类盘活。
宜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向阳介绍,绿色标签代表已通过自用、出租、发包等方式投入使用的健康资产;黄色标签指那些出租即将到期或需要重新招租的资产;红色标签则标识那些长期闲置、未能产生效益的问题资产。
三色分类管理不仅是颜色标识,更配套有相应的转化机制。“三色管理让我们对集体家底一目了然,工作重点更加明确。红色资产是我们主攻方向,黄色资产需要提前谋划,绿色资产则要巩固维护。”余向阳说。
其中,宜黄县凤冈镇东排村300平方米食品加工厂原属“红色”闲置资产,通过专项整治被成功盘活,出租用于香菇菌盒加工存储,为村集体带来半年0.5万元租金收入。
——构建“阳光三资”平台,实现透明化管理。南丰县创新推行“阳光村务码上知”二维码系统,让村民扫码即可实时监督村集体资金流向。
“现在通过扫码,资源资产情况一目了然,彻底杜绝了不公示、虚假公示或选择性公示的问题。”南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妍说。
如太和镇杭山村村民李某通过扫码发现村办公司漏登与联通公司的合作协议,及时补录避免了资产流失;洽湾村村民胡某同样通过扫码发现村小组漏登5座共11亩小山塘,使集体资源得到完整登记。
这一创新举措使村民知晓率超70%,有效保障了群众监督权,带动全县整改“三资”问题540个,完善合同3402份,挽回损失135万元。
——大数据赋能监督,打造全链条监管闭环。针对村级小微权力监管难题,抚州市东乡区纪委监委创新构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实现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的深度融合与数据贯通。
抚州市东乡区纪委副书记舒利光介绍,去年11月,系统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某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存在异常。经查,该项目存在违规收取管理费、非法转包等问题,最终揪出一个涉及多人的腐败链条。
系统运行以来,已追回租金18.2万元,减少村级资金支出259.7万元,推动健全40余项制度规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监督保障。
破解挑战仍需精准施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部分痛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仍然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部门协同机制待完善。农村“三资”监管涉及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实践中一些乡镇“三资”监管仅有“三资”分管领导负责,部门联动不足,容易出现职责交叉、监管脱节。基层干部反映,乡级层面同时存在分管“村财”(属财政局)和“三资”(属农业农村局)的两套人员,职能交叉却分属不同系统,如协调不畅,可能出现监管脱节、效率低下。
二是镇村管理人才缺失。农村“三资”管理专业性较强,但乡镇和村级组织往往缺乏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基层干部反映,村干部年龄老化、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很多年纪大的村干部对电脑和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甚至连基本的系统都难以熟练使用。
据了解,由于乡镇层面原有的农经站已撤销,部分乡镇干部业务能力有限,主动性不强。有的乡镇则聘请记账公司记账,而外聘人员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账务把关不严,容易造成科目不对、附件不齐、入账延迟的问题。
为此,基层干部认为,农村“三资”监管仍需持续深化整治成果,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方面,要深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科技手段让小微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阳光。”舒利光认为,要全面推进县级“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整合财政、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实现资产登记、合同管理、资金流向等全流程线上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异常交易、资产闲置等情况自动预警。
另一方面,要优化权责配置与人才结构,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面对县级部门对接上级多头、乡镇人员力量不足的困境,吴妍等受访干部建议,应系统性推动权责重构,探索“多口归并、任务打包”机制,大幅减少重复汇报和多头对接。加强基层“三资”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懂政策、精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
来源:经济参考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