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以科普之光,燃爱国之魂——评《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

0
分享至

2025年适逢高士其先生120周年诞辰。近日,《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出版了。这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科学知识的传播历程中,高士其先生的科普作品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不仅照亮了人们探索科学的道路,更以其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在科普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高士其(1905-1988)



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1918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开始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1928年在实验室感染脑炎病毒,致终身残疾,行动艰难。1930年学成归国,发表诗作译文。1934年开始创作科学文艺作品,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奔赴延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大量声讨反动势力的诗文。1949年后在北京,从事科普创作和青少年教育工作。他在和病魔苦斗的六十年中,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他的作品在千千万万中外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这本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高士其先生的高风亮节:

一、以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

高士其先生身处艰难困苦之中,却始终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将科普事业视为己任。在那个科学知识相对匮乏的年代,他深知科学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科普创作。在动荡年代,他目睹民众因科学知识匮乏而受疾病、迷信之苦,放弃医学研究转而投身科普,用《菌儿自传》《细菌世界探险记》等作品,将微生物知识转化为通俗故事,破除蒙昧、启迪民智。这种“科学救国”的信念,贯穿其一生,即使在身体瘫痪、全身仅有眼球能动的情况下,仍以口述方式坚持创作,先生以笔为武器,通过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希望借此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用科学之光驱散愚昧的阴霾,展现了知识分子“以笔为戈”的爱国担当。

二、“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平民视角

高士其始终秉持“科普大众化”理念,拒绝学术壁垒,用比喻、拟人、故事化的语言,让细菌、细胞、土壤等科学概念走进百姓生活。他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漫谈粗粮和细粮》《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将营养学、传染病防治等知识与民生需求结合,体现了“科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接地气”的科普精神,打破了科学与大众的隔阂,让科学成为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




“以科普照亮人民的心灵”绝非虚言,高士其先生做到了。细读全书精选的“菌儿自传”“人与细菌”“人与健康”“人与自然”“生命的奥秘”五大类48篇文章,他的作品涉及生物学、医学、物理、化学等众多领域,从微观的细菌世界到宏观的地球生态,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神秘的自然现象,无一不涵盖其中。如他以细菌的视角展开自述,把细菌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复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呈现出来。先生通过这些作品,让科学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照亮了人民的心灵,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

三、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启蒙精神

高士其的作品不仅传播知识,更蕴含对生命、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中,他将土壤细菌比作“大地的清道夫”,揭示自然界的共生规律;在《笑》中,他从生理学角度阐释笑的价值,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始终相信,科学不仅是技术,更是理解世界、构建文明的钥匙,这种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的理念,为科普注入了精神深度。

从写作风格上看,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表达上深入浅出。高士其先生擅长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在描述科学原理和现象时,他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趣味。在《细菌世界探险记》里,他把细菌比作地球上的“小居民”,把细菌的繁殖过程形容为“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如同讲述一个奇妙的故事,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而且,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霍乱先生访问记》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霍乱病菌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呼吁人们重视公共卫生,这在当时对于防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下,这些作品依然能启发人们关注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问题。

四、困境中坚守的生命韧性

在《病的面面观》中,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生病,但是,有的人娇生惯养,虽无病却甚于有病者,而他讴歌了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和英国作家斯蒂文森为病魔所缠,却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称这两位先生是“虽病不病的病人”。其实,这也是他自己对待病魔的态度。高士其23岁因实验感染病毒,全身逐渐瘫痪,却在病榻上笔耕不辍40余年,创作数百万字科普作品。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剧痛,将轮椅变为“战场”,用“每写一个字都要付出全身力量”的坚持,完成了从科学家到科普作家的转型。这种“向死而生”的韧性,不仅是对科学事业的忠诚,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诠释——身体可以被禁锢,思想与精神却能突破极限,为社会创造永恒价值。

《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科普佳作。高士其先生用他的爱国情怀为科普注入了灵魂,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力照亮了人民的心灵。这部作品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也将继续启迪后人,激励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事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它是科普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



作  者:王永利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52文章数 44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