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2025年下半年,荷兰政府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强夺中企资产,本想借此拿捏芯片产业链,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没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让自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
而中国凭借扎实的产业底气和精准反制,不仅守住了自身合法权益,更让人民币结算在欧洲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成为这场博弈中最意外也最坚实的赢家。
接下来就让标叔带大家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
![]()
![]()
2020年,中国闻泰科技花19亿欧元买下了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全部股权。
彼时的安世半导体经营惨淡,已经陷入发展困境,而被中方接管后,凭借全新的运营体系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企业不仅成功扭亏为盈,到2024年10月更是实现了零负债的亮眼成绩,成为跨境并购的双赢典范。
![]()
谁也没料到,五年后的2025年9月,荷兰政府突然撕毁商业契约,以“涉嫌技术窃取”这一莫须有的罪名,援引美国所谓的“50%穿透性规则”,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总部。
荷兰政府借着这一规则,罢免了中方委派的CEO,换上自己指定的临时管理者,还冻结企业资产、强制切割业务,甚至罢免了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核心高管,一系列操作完全无视基本的商业规则和法律准则。
![]()
当时荷兰媒体一片欢呼,以为抢到了半导体产业的“金钥匙”,觉得这样就能掌控高端芯片技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
但高科技产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办公地址和文件资料,而是实际的生产能力。
![]()
安世半导体最值钱的资产,是承担了全球70%封装测试业务的东莞工厂,这家工厂每年能产出500亿颗芯片,从车灯控制到方向盘模块,这些车规级功率芯片是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元器件。
荷兰抢到手的,不过是一个空壳总部和一堆合同文件,真正的生产命脉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
更让荷兰始料未及的是,自己还被“大哥”美国摆了一道。
就在荷兰硬着头皮扛起“反华大旗”时,2025年10月中美在吉隆坡举行经贸谈判后,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暂定时间为一年。
![]()
原来美国自家企业早已扛不住制裁带来的损失,甲骨文因合规审核延迟丢了数亿美元订单,埃克森美孚的巨额天然气长协也险些黄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才突然松绑。
这一决定让荷兰彻底沦为孤家寡人,成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骑虎难下的荷兰并没有及时止损,反而在2025年10月26日做出了更激进的举动。
![]()
由临时CEO签署文件,宣布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理由是“当地管理层未履行付款义务”。
东莞工厂的晶圆七成左右来自荷兰,荷兰此举看似是掐住了中方的“咽喉”,实则是黔驴技穷的表现。
![]()
11月2日,安世中国发布公告,用事实戳穿了荷兰的谎言。
公告明确指出,“付款违约”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恶意抹黑,恰恰是荷兰安世总部还拖欠着东莞工厂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
![]()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公告透露,由于荷兰方面早已开始逐步减少晶圆供应,东莞工厂已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被迫闲置,工人工时也大幅削减,所谓“付款问题”不过是荷兰掩盖自身困境的借口。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直接警告,如果安世半导体芯片供应中断的问题不能立即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
![]()
![]()
2025年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及所有分包商,向荷兰接管的主体出口特定元器件和成品。
这一招釜底抽薪,没有中国生产线的供货,荷兰根本无法履行与全球客户的合同,巨额违约金是他们难以承受的重担。
![]()
荷兰本想让中国工厂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却没想到中方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安世中国在公告中明确告知全球客户,公司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完全有能力保障现有订单稳定交付至2025年底,甚至更长时间。
对于认证周期长达数月乃至一年的车规级芯片市场而言,这无疑给全球车企吃了一颗定心丸。
![]()
同时,中方还启动了供应链备用方案,加快推进国产晶圆的替代进程。
虽然短期之内国产晶圆还无法完全填补缺口,但近年来国内在晶圆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受益于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国产晶圆的市场占比已从2022年的15%提升到三成多。
![]()
沪硅产业、中芯国际等企业在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部分产品已通过车规级认证,具备了一定的替代能力。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
中国成熟的封装测试产业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规模、技术和成本优势,在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者。
安世半导体的客户涵盖了大众、宝马、奔驰等几乎所有欧洲主流车企,这些车企对安世芯片的依赖度极高,一旦断供,生产线将面临瘫痪风险。
![]()
荷兰的断供消息传出后,部分车用芯片价格飙升至原来的10倍,欧洲车企纷纷启动恐慌性囤货,日本本田的海外工厂被迫停产,巴西的汽车工厂陷入断供危机,连远隔重洋的美国车企也忧心忡忡,称现有库存最多只能维持三周。
汽车产业是欧洲的经济支柱,一旦生产线大面积停摆,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失业问题将是灾难性的。
![]()
这时候,欧盟和德国率先扛不住了。
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出面表态,称安世半导体问题“可能产生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并罕见地表示愿意“积极协助荷中双方加强沟通”,一改之前默许支持荷兰的态度。
德国经济部直接向中方发出请求,盼望安世半导体能够尽快恢复供应,因为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们已纷纷发出警告,称正“面临长期供应挑战”。
![]()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中方联系。
这一举措既向真正有需求的欧洲企业释放了善意,也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中方的反制针对的是荷兰政府的错误行为,而不是要破坏全球供应链。
![]()
但对于荷兰方面,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11月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荷兰政府的错误做法严重损害了中企合法权益,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动荡,荷兰方面应承担全部责任。
这番表态堪称最后通牒,意味着荷兰如果持续拒绝纠正错误,将独自承受所有后果。
![]()
![]()
安世之争中,最令人意外的收获,是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市场的突破性进展。
安世中国在给全球客户的公告中,除了承诺稳定供应,还提出了一个关键条件:今后所有交易全部改用人民币结算,没有人民币,免谈。
用人民币结算,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举措,也是掌握贸易主动权的重要一步。
![]()
这一要求直接引发了欧洲汽车圈的连锁反应。
宝马紧急兑换23亿元人民币,生怕慢一步就被挤出优先供货名单;大众连夜把原本10亿美元的信用证,改成香港离岸人民币额度,紧急调整财务流程。
这些举动背后,是跨国企业对结算规则的被动妥协,更是人民币国际接受度提升的直接体现。
![]()
要知道,在此之前,全球高科技贸易几乎被美元垄断,“高科技产品必用美元”是长期以来的固有认知,而这次人民币成功进入汽车芯片这一核心领域,意味着其国际地位从“大宗商品结算货币”向“高科技产品结算货币”延伸,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次,美元以前靠黄金背书,现在靠石油和军事,但美国工业早已空心化,缺乏实体支撑;而人民币以前更多锚定在鞋子、袜子等小商品上,信用基础相对薄弱。
![]()
如今人民币能直接兑换高端芯片这种顶尖工业品,相当于有了硬资产背书,就像从“用零钱换白菜”升级到“用硬通货换黄金”,信用等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回头看,荷兰的一系列操作,堪称“神助攻”。
它本想通过强抢企业打压中国,却没想到反而帮人民币打通了欧洲市场的通道。
![]()
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意识到,今后想和中国做半导体生意,手里必须囤点人民币,否则就可能面临“有钱买不到货”的困境。
而这一趋势,很可能从半导体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
未来,随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而那些试图用霸权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的国家,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