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卢律说传承】,用专业守护财富!
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的隐患,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
张纪中的财产风波持续发酵,74 岁的他不仅被前妻樊馨蔓举报涉嫌职务侵占 816.38 万元,更被爆出曾转移婚内财产高达 3 亿元。
拔出萝卜带出泥,张纪中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企业主将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人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监狱,却浑然不知。
张纪中事件:撕开资产混同黑幕
其前妻樊馨蔓提供了四项核心指控,每一项都直指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的典型问题:
通过关联交易套取公司资金约 696 万元;
私下挪用公司 78.8 万元占为己有;
购车虚报 40 多万元开支;
涉案关联公司被注销,涉嫌销毁证据。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纪中在婚内资产转移中采用了 “三层代持” 结构,通过维京群岛空壳公司和新加坡信托计划,将 1.2 亿元资金经由空壳公司转入私人账户。
这些操作看似聪明,实则留下了明显的犯罪证据。
张纪中的反驳同样值得玩味 —— 他试图将刑事问题民事化,声称 600 万是 “替公司垫付剧本费的备用金”,强调自己只是履行职务,没有非法占有意图。
这正是许多企业主的典型思维:认为公司的钱就是自己的钱,可以随意调配。
风险分析:中国民营企业主的犯罪陷阱
现实中,像张纪中这样将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的企业主不在少数。他们常常忽视其中的法律风险,直到面临刑事指控才追悔莫及。
家庭开支到企业报销—— 许多企业主将家庭生活开支、房屋贷款、子女教育费用甚至奢侈品消费拿到公司报销,视为理所当然。
个人账户收取企业货款—— 为规避税收或方便结算,不少企业主使用个人银行账户收取企业应收账款。
个人向企业 “借款” 长期不还—— 企业主从公司大量 “借款” 用于个人消费或投资,且长期不归还。
这些看似普通的操作,实际上已涉嫌职务侵占罪或挪用资金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 271 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最高可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第 272 条规定的挪用资金罪最高也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816 万元已经达到职务侵占罪的 “数额巨大” 标准,而这对于许多中型企业来说,可能只是几个月的个人报销额。
解决方案:资产隔离与风险防范
明智的企业主应当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资产隔离制度,确保企业资产的独立性,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保护,也是对个人和家庭的负责。
建立规范的公司财务制度—— 明确区分企业账户与个人账户,所有公司支出必须经过正规审批流程,避免将个人消费作为公司费用报销。
实行合理的薪酬与分红机制—— 通过合法的工资、奖金和分红方式获取个人收入,而非随意从公司 “拿钱”。
利用人寿保单进行风险隔离—— 通过配置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保险,实现部分资产的合法隔离。保险金具有债务隔离功能,能在企业出现风险时保全家庭基本生活需求。
设立家族信托—— 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主,可以通过设立家族信托,将部分资产与企业经营风险隔离。即使企业面临诉讼或破产,信托资产通常不被纳入追偿范围。
提前进行财产规划—— 在企业经营良好时,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家庭财富规划,而非等到危机来临才匆忙转移资产,那可能涉嫌非法转移财产。
警示教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张纪中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主必须摒弃 “公司钱即自己钱” 的错误观念。
事实上,随着金税四期的推进,税务机关、银行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更为完善,企业主个人账户与企业资金的异常流动更难逃监管法眼。
一旦发生经济纠纷或离婚诉讼,这些混同行为极易被对方作为证据使用,不仅可能导致民事赔偿,更可能触发刑事风险。
企业经营难免起伏,当危机来临,若没有提前做好资产隔离,多年积累的家庭财富可能随企业一同崩塌。
真正的财富智慧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如何守住财富,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传承。
关注【卢律说传承】,用专业守护财富
点击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