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则呼吁,让非洲大陆上一个 “被遗忘的角落” 重回公众视野 —— 位于苏丹与南苏丹边界的阿卜耶伊地区,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面积仅 1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夹在两国之间拉扯了百年:1905 年英国殖民者随手一划,把它从南方划归北方;2011 年南苏丹独立后,归属问题成了 “遗留难题”;石油资源的诱惑、两大族群的隔阂,让这里冲突不断,2008 年一场武装冲突就逼得 5 万人流离失所,至今仍有无数家庭分隔两地。
![]()
如今阿卜耶伊约 15-20 万居民里,恩哥克 - 丁卡族盼着归入南苏丹,米塞里亚族则与苏丹联系紧密,本该决定归属的公投,因投票资格争议迟迟没能举行。联合国早已派驻维和部队,中国维和分队还常年在这里开展义诊,给当地民众送药送关怀,可政治进程却像老牛拉车般缓慢。老话讲 “解铃还须系铃人”,但这百年恩怨盘根错节,国际社会的 “稳妥推进”,真能给这片土地带来久违的和平吗?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第一,和平的根基,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别觉得政治进程离民众很远,对阿卜耶伊的老百姓来说,它就是孩子能不能安心上学、老人能不能踏实看病。中国维和部队最近的义诊活动上,当地老人阿乔勒激动地说,医生不仅给看病开药,还手把手教养生知识,捐赠的药品特别好用。可这样的温暖时刻,挡不住潜在的冲突风险:米塞里亚族牧民要赶着牛羊寻找草场,丁卡族农民想守住自己的耕地,一旦边界模糊,摩擦就可能升级。就像邻里之间争地界,要是没人好好调解,小事也能闹大。阿卜耶伊的民众早就厌倦了流离失所,他们想要的不是 “归属哪国” 的标签,而是 “不用担惊受怕过日子” 的踏实。
第二,政治进程的难点,是 “一碗水端平” 的智慧。阿卜耶伊这盘棋,难就难在各方诉求交织:苏丹和南苏丹都盯着地下的石油资源,两大族群都想守住自己的文化和生计,投票资格、资源分配、边界划分,每一个问题都像解不开的结。2009 年国际仲裁机构划定了边界,可双方还是有分歧;非盟提出过石油税收分成方案,也没能落地。这就像兄弟争家产,既想分公平,又不想伤和气,得有第三方来搭好沟通的桥。国际社会不能光喊口号,得拿出实打实的协调方案,既照顾到两国的利益,也尊重族群的意愿,不然 “稳妥推进” 只会变成 “原地打转”。
第三,真正的帮助,是 “雪中送炭” 而非 “坐而论道”。这些年国际社会对阿卜耶伊的关注不算少,但大多停留在呼吁和谴责上。可当地民众缺的不是口号,是能让生活运转起来的基础保障:中国维和分队捐赠了近 2 万件药品物资,接诊 200 余人次,这种人道主义援助才是最实在的 “定心丸”。政治进程不能悬在空中,得和民生改善绑在一起 —— 先打通跨境医疗通道,让牧民看病不用绕路;搭建族群沟通平台,让年轻人多些交流少些隔阂;完善基础设施,让石油资源能真正惠及当地人。就像盖房子,得先打牢民生的地基,政治协议这栋 “大楼” 才能稳得住。
说到底,阿卜耶伊的政治进程,从来不是 “选边站” 的游戏,而是 “求共赢” 的艺术。国际社会的角色,不该是指手画脚的 “裁判”,而是牵线搭桥的 “红娘”,既要推动苏丹和南苏丹坐下来好好谈,也要尊重当地民众的真实意愿。石油资源能带来财富,却买不来和平;军事力量能暂时维稳,却解不开人心的隔阂。只有把 “稳妥” 二字落到实处,兼顾各方利益,才能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真正迎来长治久安。
“和平是珍贵的花朵,需要用耐心和包容浇灌”。阿卜耶伊的百年争议,不是一天能解决的,但每一步稳妥的推进,都是在为和平播种。国际社会多一分担当,双方多一分让步,民众就能多一分希望。
现在联合国的呼吁已经发出,中国等国家也在积极贡献力量。你觉得阿卜耶伊的归属问题能顺利解决吗?国际社会还能做些什么来帮当地民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