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从行业标杆到股权易主:星巴克的中国困局
![]()
一场震动行业的股权交割
挂牌一年多,星巴克最终完成了股权交割。
接盘方并非国际资本巨头,而是典型的中国本土投资机构博裕资本,这笔交易金额高达40亿美元,交割完成后博裕资本持有约60%的控股权,星巴克总部仅保留40%的股份。
博裕资本并非无名之辈,在消费领域有着丰富的操盘经验。
这次出手拿下星巴克中国控股权,在业内看来更像是一次“本土资本接棒外资品牌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
![]()
外界传言星巴克要撤出中国市场,其实是对这一交易的误读。
这一变动真正的核心,是星巴克将旗下最重要、最赚钱且极具潜力的海外业务售出,转身成为品牌授权方与仅参与利润分成的公司合伙人。
企业层面将其定义为股权重组,商业视角下则是品牌本土化的深化,但在普通消费者看来,星巴克的“卖身”,本质是被中国年轻人反向教育的结果,是其在中国市场20多年的经营逻辑,终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
星巴克曾是全球扩张的标杆企业,发源于美国,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
其商业模式看似简单却暗藏心机,以一杯咖啡为载体,为都市职场人定义所谓的生活体面。
那些年,走进星巴克点一杯拿铁,坐在落地窗边办公或聊天,成了很多城市白领的社交标配。
2019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4%,意味着每三杯现磨咖啡中,就有一杯来自星巴克。
![]()
那时候瑞幸还处于大规模补贴的高光阶段,库迪也才刚刚起步,整个高端现磨咖啡市场几乎被星巴克垄断。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五年时间,咖啡行业的格局就被彻底改写。
2024年底,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接近7000家,较2019年翻了一倍多,门店几乎开遍了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甚至下沉到了县城的高铁休息站。
![]()
可扩张的脚步没能带来利润的增长,反而出现了“店越多,钱越少”的尴尬局面。
其市场份额跌至14%,利润不足2019年的一半。
有新闻报道显示,北京某商圈的星巴克门店,工作日午间的客流量虽不算少,但客单价较三年前下降了近10元,很多消费者只点一杯基础款美式,喝完就走,不再停留。
![]()
![]()
本土品牌围剿下:低价咖啡的逆袭密码
星巴克的困境,离不开本土咖啡品牌的强势围剿。
这几年,瑞幸、库迪、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等品牌的扩张速度,用“疯狂”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2024年,瑞幸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库迪门店也超过1万家,幸运咖的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1.5万家,三家品牌的门店总数远超星巴克。
更关键的是,这些本土品牌的定价策略,直接击穿了星巴克的价格壁垒。
![]()
瑞幸的平均单价11元,库迪主打8-9元区间,幸运咖的冰美式更是低至4元。
即便价格不到星巴克的三分之一,它们的销量却达到了星巴克的三倍以上。
瑞幸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数字化运营能力早已被行业津津乐道。
新闻报道过,瑞幸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能精准判断不同城市、不同商圈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
库迪则另辟蹊径,通过与茅台等知名品牌联名,推出“酱香拿铁”等爆款产品,即便原价19元,通过平台补贴和社群裂变,消费者常常能以9.9元的价格买到。
这种“大牌联名+低价策略”的玩法,让库迪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了大量用户。
蜜雪冰城的幸运咖更是将性价比做到了极致。
依托蜜雪冰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幸运咖的咖啡豆采购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再加上标准化的制作流程,成功将单品价格压到个位数。
![]()
有新闻报道,河南某县城的幸运咖门店,单日销量最高能达到500杯,远超同区域的星巴克门店。
面对本土品牌的攻势,星巴克也尝试过自救。
它曾推出“19元早餐套餐”“周二会员日买一送一”等活动,甚至在部分下沉市场门店推出25元的基础款拿铁,但这些举措始终没能打破消费者对其“高价”的固有认知。
2024财年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18%,利润却下降13%,门店销售下滑14%。
![]()
高昂的运营成本成了压在它身上的重担,人力成本比美国高出30%,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房租成本占营收比例超12%,是美国市场的两倍。
更致命的是,中国人的喝咖啡习惯已然改变。
60%以上的咖啡订单转向外卖或到店自取模式,这直接抽空了星巴克“坐下来喝”的核心体验。
以前消费者愿意为门店的装修、氛围付费,现在大家更在意咖啡的口感和价格,那些精心设计的座位区,反而成了闲置的运营成本。
![]()
![]()
消费理性回潮:品牌去魅后的市场新规则
星巴克的遇冷,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理性回潮的一个缩影。
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消费降级,但这更像是品牌去魅的过程,是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性价比的必然结果。
过去20年,中国人经历了从被品牌教育到主动教育品牌的转变。
上一个消费周期,大家追求“看起来高级”,LV、苹果、星巴克等品牌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
![]()
消费这些品牌并非因为实用,而是将其视为身份的延伸,就像当年喝星巴克,很多人并非为了提神醒脑,而是为了展示一种脱离烟火气的精致感。
但现在这一逻辑彻底反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消费数据显示,62%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优先考虑性价比,70%的90后、00后表示“不会为品牌故事额外付费”。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咖啡行业,在美妆、家电、汽车等多个领域都有明显体现。
![]()
这些都在说明,中国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理性,尤其是90后、00后,已对营销话术产生强烈抵触。
品牌想要“种草”,他们忙着“避坑”;品牌空谈情怀,他们更看重真诚。
大家并非不追求品质,而是拒绝用价格定义品牌,虚假人设与小众营销更是没有市场。
回到咖啡市场,2024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约1700亿元,其中60%来自平价连锁品牌。
![]()
瑞幸以平均11元的单价实现344亿元年营收,凭借算法定价与数字化运营,将咖啡卖成了标准化的日常消费品。
反观星巴克,仍在执着于讲品牌故事、打造消费体验,坚守35元一杯的价格底线。
它没能察觉,年轻人早已将理性刻进消费选择,为品牌溢价付费的时代已然落幕。
就像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说的:“不是星巴克不好喝,而是9.9元的瑞幸已经能满足我的需求,没必要多花20元为logo买单。”
![]()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选择,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一种“人间清醒”。
它预示着消费主义的泡沫终将破裂,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放下身段,回归产品本身。
这并非中国市场对外国品牌不友好,而是中国市场已经足够成熟、足够庞大。
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外资品牌,也不再轻易被营销话术打动,他们只会为真正有价值、有性价比的产品付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