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半导体临时首席执行官斯蒂芬·蒂尔格一纸信函,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理由是“当地管理层未遵守合同付款条款”。这场被德国《经济周刊》斥为“罕见蠢棋”的断供行动,本想借此拿捏中国供应链,却在短短一周内让荷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连原本默许的欧盟都主动出面寻求调和。
事件的源头要从荷兰政府的强制干预说起。10月12日,闻泰科技公告披露,旗下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突遭荷兰政府与法院双重限制,资产、知识产权等被冻结一年,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被暂停,股权交由第三方管理。荷兰经济部长嘴硬称这是“独立自主的决定”,但庭审文件早已暴露端倪——美国数月前就多次要求“替换中国籍领导层”。要知道,安世半导体曾濒临破产,是中国财团投入27.5亿美元并调配百名技术骨干才使其起死回生,如今反倒成了荷兰向美国示好的“投名状”。
![]()
断供消息传出,安世中国的反应出人意料地沉稳。11月2日公司发布公告,明确表示成品及在制品库存充足,足以支撑订单交付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更关键的是,荷兰总部断供后,安世中国1小时打开备用服务器,6小时联系好国内替代晶圆供应商,24小时就恢复了全生产线运转,丝毫未受影响。面对荷兰方面的抹黑,安世中国直接戳破谎言,指出是荷兰安世欠付东莞工厂货款达10亿元人民币,自身并无违约行为,同时强调所有在华产品均符合技术标准与合同约定,驳斥了所谓“质量问题”的谣言。
荷兰的强硬姿态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最先受不了的是依赖芯片的汽车产业。本田海外工厂因缺安世中国芯片直接停产,这座年产能20万辆的工厂停摆,让欧洲车企集体慌了神。多家欧洲车企致信荷兰官方,直言剩余库存最多维持60天,生产线随时可能停工。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在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多个细分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 MOS更是全球第二,其芯片是汽车电子领域的必备部件,欧洲汽车产业这根“命根子”根本经不起折腾。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盟友的“倒戈”。断供初期欧盟还站在荷兰一边,德国经济部长甚至公开称赞此举“明智”。可当产业阵痛切实袭来,欧盟态度180度转弯。11月初,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官员谢夫乔维奇公开表示事件“事关重大”,可能波及全球,承诺必要时协助荷中沟通,寻求“外交突破”。这种从“装聋作哑”到主动“劝和”的转变,本质上是算清了经济账——重建独立芯片供应链至少需要十年和数千亿欧元,眼下根本耗不起。
![]()
美国的表现则尽显“利己本色”。前期还在煽风点火,与荷兰约定共同施压,可中美在釜山会谈达成部分共识后,美国立马宣布中国同意恢复对美出口汽车芯片,率先“溜场”拿到豁免权,把荷兰孤零零抛在原地。荷兰这才发现,自己押错了宝,所谓的盟友不过是把自己当棋子。
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商务部明确指出,荷兰政府不当干预企业事务、法庭错误裁决侵害中国企业权益,应承担供应链动荡的全部责任。10月4日实施出口管制后,11月1日又释放缓和信号,考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豁免,既展现了维护企业权益的坚定,也彰显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负责任态度。安世中国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韧性,不仅加速新晶圆供应源认证,还推进与国内晶圆厂对接,甚至提出荷兰若想恢复供货,必须用人民币结算,彻底掌握主动权。
如今再看这场断供闹剧,荷兰无疑是最大输家。抢到手的安世半导体近乎空壳,超过70%的核心产能在东莞,中国市场更贡献了52%的营收。断供没伤到中国分毫,反倒帮安世中国加速了供应链国产化,自己还落得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德国《商报》的报道或许最能说明问题:欧洲所有航空航天与国防企业都在使用中国产的安世芯片,而制造芯片的关键原料稀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供应。
![]()
这场芯片领域的博弈再次证明,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荷兰想靠政治操弄切断产业链,最终只会反噬自身。欧盟的介入能否带来转机尚不可知,但有一点已经明确:任何试图以“安全”为名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安世中国的从容应对也给所有企业提了醒,把供应链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应对地缘风险的最硬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