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面粉袋售价300元,听起来像是一则荒诞的都市传闻,但在如今的二手交易市场中,这却真实发生了。
在各类闲置物品交换平台上,我们时常能刷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商品:某场限定演出的入场凭证、偶像佩戴过的旧口罩,甚至是一张写满购物清单的超市小票。
然而最近,一包重量仅为58.9克且已过期的普通面粉,竟悄然登上热搜,并以惊人的300元成交价完成交易。
要知道,这样的一袋面粉若放在商超货架上,标价不过十几元人民币,如此悬殊的价格落差,不禁让人深思:这袋看似平凡的面粉究竟承载了怎样的特殊意义?
![]()
卖家态度明确,在商品描述中直言不讳:“产品已过期,不退不换,实物即所得。”即便如此,依然有买家毫不犹豫地下单付款。
更引人注意的是,这袋面粉贴着“十个勤天”的品牌标识。原本市场零售价仅为18.8元的产品,因这一标签加持,竟在二手圈层被炒至百倍溢价。
不少网友看到后直呼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新型消费逻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商业密码?”
于是人们开始追问,这个名为“十个勤天”的品牌,是如何将一袋普通的面粉,从田间地头一步步推向粉丝争相收藏的“限量款”神坛的?
为何会有大批追随者凌晨起床抢购,甚至在门店外排起长队,只为买一包由偶像亲手参与种植的小麦制成的面粉?
![]()
“种地男团”如何把农作物变成情感符号与应援周边?
事实上,“十个勤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企业,而是一群被称为“新农人”的年轻群体。
他们的起点源自一档纪实类真人秀节目——《种地吧少年》,最初只是尝试记录年轻人深入农村、体验耕作的真实生活。
节目初衷在于展现青年一代对土地的敬畏与劳动的价值,但谁也没想到,这场关于播种与收获的实践,最终演变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与商业共振。
![]()
这群成员脱下舞台服装,换上胶鞋草帽,真正走进泥泞的土地,亲手翻土、播种、灌溉、收割。
他们脸上沾着尘土,手上磨出老茧,用实实在在的汗水重塑了公众对“明星”的认知边界。
当这些由他们亲自培育的水培生菜、有机玫瑰、以及自产小麦磨制的面粉通过直播平台上线销售时,消费者购买的早已不只是农产品本身。
每一次下单,都像是完成一次情感共鸣的仪式。
![]()
一盒定价仅4.9元的水培蔬菜,曾在城市超市门口引发抢购热潮,有人通宵排队只为第一时间入手。
更有黄牛将其加价转卖至300元一份,仍供不应求。
再看那袋开封且过期的面粉,虽已失去食用价值,却因其“出自成员之手”的象征意义,成为收藏级“纪念品”。
这种超越实用功能的消费行为,正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购买模式。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粉丝心中那份对“真实劳作”与“理想主义”的深切认同。
![]()
对他们而言,这些曾站在聚光灯下的偶像,如今弯腰插秧、挥锄耕地,每一份产出都凝聚着看得见的努力和看不见的情怀。
因此,购买他们的农产品,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支持与陪伴。
可粉丝们未曾预料的是,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十个勤天”所代表的“土地信仰”也逐渐被资本力量渗透,走向规模化运营之路。
曾经强调“亲手种植”“全程参与”的初心,正悄然让位于效率与利润导向的商业模式。
![]()
不止是面粉和蔬菜,连成员设计的潮流服饰、文创周边也被迅速包装上市,引发新一轮抢购狂潮。
原本朴素的田园叙事,慢慢转变为围绕“情怀”展开的品牌营销工程。
粉丝的情感投入,也不再仅仅针对农产品的质量,而是越来越聚焦于品牌背后的象征意义与身份归属感。
他们买的不是面粉,而是“我曾见证你种下的那一片麦田”的记忆凭证。
![]()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订单量激增,“十个勤天”的供应链体系也随之扩张。
原先由团队亲力亲为的种植环节,逐步交由合作农场或代工厂完成。
虽然产量得以保障,价格趋于稳定,但产品的“手工属性”和“唯一性”也随之削弱。
尽管团队仍坚持通过直播互动、节气主题活动等方式维系粉丝粘性,推出月饼礼盒、联名潮牌等高附加值商品,维持热度不减。
![]()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当“亲手耕种”的承诺不再成立,粉丝的信任基础是否还能稳固?
一件潮牌T恤或许可以接受外包生产,但一个打着“土地情怀”旗号的品牌,若核心产品都脱离了原始劳作过程,是否会让人心生疏离?
不少忠实支持者坦言:“起初是因为感动才买,现在却感觉像是被流量裹挟着消费。”
![]()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粉丝经济与商业扩张之间的深层矛盾。
品牌的初始魅力源于真诚与质朴,但随着资本介入,这份纯粹逐渐被复杂的运营策略稀释。
昔日洒在麦田里的每一滴汗水,如今可能更多转化为直播间里的销售数据与财报增长曲线。
那些曾经脚踩泥土、面朝大地的年轻人,如今更多出现在品牌发布会、广告拍摄现场,扮演起标准意义上的“代言人”角色。
![]()
“十个勤天”从一支怀抱理想的耕作小队,转型为一个结构完整的商业实体。
这一转变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却也让部分粉丝感到失落与疲惫。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们爱的是那个愿意蹲在田里拔草的人,而不是站在橱窗后卖货的形象。”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理解与包容,毕竟现实需要生存,理想也需要资金支撑。
归根结底,“十个勤天”的走红,既得益于优质内容的孵化,也离不开强大的粉丝生态与情感动员机制。
他们售卖的从来就不只是农产品,而是一种稀缺的生活态度、一种对抗浮躁社会的精神寄托。
但当这种情感连接被不断复制、打包、标价出售时,它的原始温度是否还能保持如初?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是继续深耕农业本质,还是彻底拥抱商业化路径,仍是摆在团队面前的重大抉择。
而对于粉丝来说,是否愿意持续为这份“情怀税”买单,也将决定这个品牌能否走得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