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迎来了它的终章——两座标志性的冷却塔在600公斤高能炸药的爆破下轰然倒地。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建筑拆除,而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其能源未来做出的深刻抉择。
2. 当天现场聚集了约3万名民众,他们的情绪五味杂陈:有人架起烤架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也有人高举标语表达抗议与哀悼。这种社会层面的分裂情绪,正是德国半个世纪以来对核能态度摇摆的真实写照。
3. 德国此次告别核能的决心之坚决,从数据中可见一斑。2023年4月16日,全国最后三座运行中的核电站——“伊萨尔2”号、“内卡韦斯特海姆”以及“埃姆斯兰”正式停止发电。这三座设施在2022年仍贡献了全国电力供应的大约6%。
![]()
4. 贡德雷明根虽早已退出运营序列,但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拥有三座反应堆,总装机容量高达2700兆瓦,在巅峰时期曾为整个巴伐利亚地区提供四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如此规模的能源中枢被彻底终结,背后的支撑逻辑值得深究。
5. 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纪的社会思潮变革。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后,放射性尘埃飘散至德国境内,政府不得不发布户外活动禁令。那段人人自危的日子,让核恐惧深深植入公众心理。
6. 这场事故直接催生了绿党的政治崛起,反核成为其核心主张和动员旗帜。时间来到2011年福岛事件再次引爆舆论浪潮,默克尔领导的政府迫于空前压力,紧急调整原有政策,将原定于2036年完成的全面退核计划提前至2022年底全面落地。
![]()
7.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本土核电系统的安全表现其实相当优异,并未出现过重大泄漏事故,仅发生过数次等级为2至3级、不涉及放射性外泄的生产异常。
8. 换句话说,这场能源转向更多源于政治意志而非技术缺陷。早在2000年,德国联邦政府便首次提出“2025年实现无核化”的目标,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关闭核电站,释放市场空间与资本资源,全力扶持风力与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这一构想看似理想丰满,现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
![]()
9. 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从能源自主走向对外依附
10. 放弃核能之后,德国面临严峻的电力短缺问题。为填补空缺,大量已退役或封存的燃煤电厂被迫重启,导致碳排放量不降反升,与其最初设定的环保愿景背道而驰。
11. 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进口电量高达185亿千瓦时,创下自1991年以来单季度最高纪录,标志着该国由长期电力出口国转变为净输入国。更进一步,2025年5月,政府宣布将投入200亿欧元新建总装机容量达20吉瓦的燃气发电设施,据研究预测,此举将使普通家庭每年电费支出额外增加约1200欧元。
12. 能源分析师彼得斯公开指出:当前天然气发电成本介于每千瓦时15至20美分之间,远高于传统基荷电源,将严重削弱德国工业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13. 官方统计显示,2025年8月工业订单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工业产出环比下降4.3%,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最大跌幅。
![]()
14. 德国工商大会发布的报告更是令人警觉:截至2025年7月,企业破产数量已达12年来同期峰值,全年预计超过2.2万家公司将申请破产保护。众多高耗能行业正加速将生产基地迁移至东欧或亚洲国家,这一轮产业外流趋势一旦固化,极难逆转。
15. 另一大难题则是核废料处置困境。阿塞盐矿自1967年至1978年间共储存了12.6万桶放射性废弃物,当初设想依靠岩盐自然蠕变形成永久密封屏障,然而地下水持续渗入,生成强腐蚀性卤水,2008年已检测到含放射性物质的盐水泄漏,至今无法有效控制。
16. 目前计划于2033年启动废料取出工程,预计2065年完成全部清理工作,整体预算超100亿欧元,但关键技术路径仍未最终确定。
![]()
17. 回望全球格局,核能正迎来新一轮复兴周期。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透露,预计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达到历史新高,目前有超过15个国家正在推进总计约70吉瓦的核电项目建设,这是过去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期。
18. 截至2024年末,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计28台,总装机容量达3370万千瓦,连续第十八年位居全球首位。
19. 美国科技巨头亦纷纷布局,谷歌于2025年10月与美国主要电力公司签署协议,推动阿诺德核电站恢复运行;甲骨文则宣布采购三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专用于支撑其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巨大能耗需求。
![]()
20. 面对现实压力,德国政府近期表态转变立场,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反核政策,在欧盟立法进程中不再反对将核电视作与可再生能源同等地位的清洁能源选项。
21. 此举虽迟但至,背后满是无奈。欧盟已正式将核能纳入“绿色分类法”,列为可持续投资范畴,并规划到2050年将全境核电装机容量从当前的98吉瓦提升至109吉瓦,需投入2050亿欧元用于新建项目,另拨360亿欧元用于延寿现有机组。
22. 斯洛伐克正在建设大型先进反应堆,波兰首座核电站已于2025年10月破土动工,未来可满足12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要。
![]()
23. 归根结底,德国的去核之路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交织着社会运动、政党博弈与集体情绪的影响。当世界多数工业化国家将核电视为实现低碳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时,德国这场孤注一掷的能源实验,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还需在未来几十年逐步显现。
24. 能源结构的重塑没有普适模板,但有一条规律清晰无疑:任何脱离经济基本面与技术可行性支撑的理想主义路径,终将以沉重的社会代价收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