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社区公园里一片寂静,却不时传来重重的喘息声。68岁的孙大爷,习惯性地在健身区俯卧撑。他总觉得,锻炼要拼命“出汗”,汗流浃背才算有效。
可这一天,做了还不到三组,忽然一阵头晕眼花,差点没站稳。陪练的老友赶紧劝他坐下,邻桌下象棋的张叔把他搀到一边:“您不是有高血压吗,还做这种猛的运动,可得悠着点!”孙大爷半信半疑:“不大运动怎么锻炼身体?”大家都陷入沉默。
![]()
我们身边,像孙大爷这样“搏命”健身的高血压人群不在少数。他们追求健康的心可嘉,却忽视了有些运动,对血压人群反而是一种“隐形杀手”。医生对此发出提醒:血压高的人,真别傻傻做这3类运动,否则易伤身体,悔之晚矣。
到底是哪三类?为什么偏偏高血压人群要格外“规避”某些常见运动?特别是很多人会犯的第3个“误区”,你一定得警惕。
到底,高血压患者还适合做俯卧撑吗?看似简单的小动作,暗藏哪些大隐患?医生和研究又怎么说?或许,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个答案。
很多高血压朋友都希望通过锻炼改善身体状态,但运动选择不当,反而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王医生表示: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型、憋气性运动,短时间内会让血压骤然升高,收缩压可波动上升10-25mmHg。这给本就“紧绷”的血管,添了更大风险。
2022年《高血压管理中国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不建议进行重度负重、剧烈抗阻和憋气运动。原因如下:动作过程中需屏气发力,容易造成血压“陡升”;血管弹性较差者,可能诱发脑卒中、心梗等急性风险;部分年长者合并心脏疾患,易出现头晕、胸闷甚至晕厥。
哈佛大学一项针对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运动追踪数据显示:与同龄温和运动者相比,做高强度抗阻力训练的高血压者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提升了12.3%。
对很多中老年朋友来说,俯卧撑、深蹲虽简单,但其造成的短时心血管压力猛于慢跑。尤其习惯憋气、发狠用力的人,更容易因血压异常波动,埋下健康隐患。
![]()
不少高血压患者觉得大汗淋漓等于“洗血管”,其实这是误区。医生提醒,擅自做剧烈抗阻、爆发、屏气性运动,将面临三大隐患:
突发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提升。短时间、猛烈用力,颅内和心脏血管压力骤增。医院收治过不少病例,患者做俯卧撑或举重时,因血管爆发力太大,突发脑卒中或心梗,抢救不及造成生命危险。
诱发血压波动甚至失控。运动本应让血压趋于平稳。然而突然强度过大,反倒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上串下跳”,部分患者运动后测量,收缩压高达200mmHg以上。
![]()
加速心脏老化、损伤循环系统。美国心脏协会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高血压者高强度抗阻运动四周后,BNP(心衰风险指标)水平较前升高15%,反映心脏超负荷,易提前“报废”。
而最常被忽略的第3类运动,是“憋气式动作”,包括仰卧起坐、负重深蹲、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很多人只看到肌肉的成长,却疏忽了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隐性伤害。
医生并不是反对任何运动,而是提醒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实现健康最大化。怎么做更安全?
推荐进行中等强度、有氧类、连续性运动。例如,快步走、太极拳、骑慢速自行车、广播体操等。这类运动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每周累计运动150分钟,血压平均可降低8-10mmHg。
![]()
运动强度把握“能说话不能唱歌”为宜。也就是说,运动中稍微气喘,能正常交谈即可。一旦出现胸闷、头晕、心跳加快,必须立即停止。
务必避免憋气、短时爆发用力类动作。如举重、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均应慎重,尤其是血压未控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这类动作尽量不做。
监测血压变化。最佳运动时机是用药稳定2小时后,一天里温度较适宜时段。运动后如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