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随着老百姓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遍布城市的体检中心、琳琅满目的体检套餐、便捷的预约服务为公众提供了多元、高效的选择。然而,当“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我们不禁要问:这本应承载着生命重托的健康防线,为何成了令人忧心忡忡的“消费陷阱”?规范商业体检行业,筑牢群众健康防线,是关乎民生福祉、亟待解决的课题。
谈及商业体检,不少消费者反映体验不佳。一是感到“被消费”。从基础的常规项目到动辄上万元的“高端深度筛查”,各种名词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个项目能发现早期癌症”“那个检查不做可能会漏掉大病”的暗示性话术下,消费者仿佛被裹挟进健康焦虑的漩涡,很难理性判断哪些是真正必要的检查。这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诱导消费,不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更让消费者在无谓的检查中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辐射暴露。二是存在“不信任”。部分商业体检机构实行“流水线”作业,医生一天阅读数百份影像报告,与受检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无法做到细致了解个人病史、提供个性化建议。这种模式下,“漏诊”与“误诊”的风险悄然攀升。三是充满“无助”感。体检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身体异常指标,更在于对异常结果的科学解读和后续指导。然而,许多机构在“售出”套餐后就近乎“使命终结”,做不到一对一解读,更谈不上长期的健康追踪管理。这种“只管查、不管释”的服务断档,只会让体检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破解商业体检乱象,不能仅靠机构的道德自觉,必须通过系统性的规范与监管,重塑行业公信力,让商业体检真正回归“医疗”的本质。
首先,监管必须“长出牙齿”。应制定更加清晰、严格的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出台指导目录,明确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人群的“基础必查项”与“推荐备选项”,从源头上遏制“小病大查”。同时,建立强有力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存在夸大宣传、操作不规范、漏误诊率过高的机构,公开曝光、严厉处罚,直至清出市场。
其次,机构须坚守“医疗初心”。在确保设备先进、试剂合格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医疗技术团队,保障医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报告判读和客户沟通。要将服务从“检测”延伸到“健康管理”,提供专业的报告解读、健康咨询等服务,真正让消费者愿意长期信赖。
最后,消费者也须擦亮“双眼”。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应主动提升健康素养。选择体检机构时,仔细甄别机构资质、口碑和医生团队的专业背景。面对销售推荐时,要保持清醒,结合自身家族史、生活习惯和既往病史,与医生充分沟通后,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勇敢地对不必要的检查说“不”。
健康是老百姓幸福的基石,期待各方共同发挥作用,彻底整顿商业体检领域的沉疴积弊,让每一份体检报告都经得起科学的检验,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感受到专业的温度与责任。
□冉 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