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2001年秋,北京协和医院的走廊一片寂静。谌容的手上还有刚写完讣告的笔迹,护士却递来了另一张病危通知。一个月前,丈夫范荣康走了,如今轮到儿子梁左。六十五岁的她在走廊尽头站了许久。那一年,写过《人到中年》的女人,真正走进了“人到绝境”的章节。
![]()
文学场的谌容——从笔尖到银幕的温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文学空气浓得像老电影的灰尘。《人民文学》的版面上,《人到中年》像一束强光,照进读者的心口。谌容的笔,没有喧嚣,却有锋芒。她写医生陆文婷的焦虑、疲惫与担当,也写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重量。
![]()
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由潘虹主演。影片一上映,全国影院排起长队。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职业女性”不是装饰品,而是负重前行的普通人。谌容的名声,从此被刻进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里。
她的创作气质像她本人——温婉、理智、带一点北方人的倔强。同行形容她:“外表安静,思维里有棱角。”在北京文联的办公室里,她总是拿着一杯热水,神情专注,谈起人物像谈邻居。
![]()
《太子村的秘密》《雪城》《假如我是真的》……这些作品后来被改编、被引用、被分析,但她本人始终远离喧闹。她信奉一句话:“写字是给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炫耀的。”
八十年代的作家圈子热闹极了。她与王蒙、张洁、蒋子龙那一代人常被称作“改革文学群像”。可谌容不爱被划派。她说自己“只是记录时代里的普通人”,那种自觉与克制,让她的文字有一种冷静的温度。
![]()
那时的她,也常带着丈夫范荣康一起出席文学活动。范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写评论干脆有力,夫妻俩在文坛颇为人敬。北京的文化圈里常有人调侃他们:“一个写小说,一个写评论,合起来是生活。”
谌容常笑,不多解释。那时的她,大概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在医院走廊里孤身送别亲人。
![]()
一个月的坍塌——从白发送黑发的荒凉
2001年的北京,春天来得晚。那年四月,范荣康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房里,消毒水气味久久不散。谌容每日守在病床前,手里握着小本子,记录医嘱,也写些零碎句子。
4月25日,她在病房外坐了一夜。清晨的窗外有麻雀叫,护士轻轻合上病房门。她知道,一场漫长的告别结束了。范荣康走得安静,没有留下话。她的手上是他戴了三十年的戒指。
![]()
葬礼那天,梁左赶回来,戴着墨镜,神情寡言。他是家里的长子,早已是电视编剧名人,作品《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家喻户晓。那一天,母子之间的沉默,比哭声更刺耳。
不到一个月后,协和医院的电话再次响起。梁左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病房门口,谌容整个人僵在那里,连泪都掉不下来。身边人说,她只是站着,不说话,像被抽空了。
五月的北京有点热。讣告的纸张和前一份还没分开,她叠着放进抽屉。那一刻,她的手有些抖,嘴角仍然平直。
![]()
后来有朋友回忆说,那一段时间,谌容的头发几乎一夜全白。北京文联来探望,她仍然坐得端正,语气平淡,说:“我没事。”
她的“没事”,像一层冰壳。那一年,她六十五岁,《人到中年》出版整整二十年。生活用最冷的方式,给她写了续集。
![]()
独行的岁月——从笔端到心口的自救
丧夫丧子之后,谌容几乎销声匿迹。她不再频繁出席活动,也不常接受采访。家人说,她开始重新写东西,但写得慢、写得安静。笔记本里全是零散片段,有的只有一句:“夜深了,台灯还亮着。”
![]()
2002年后,她偶尔应邀参加文学会议,坐在角落,不发言。年轻作家围在她身边问创作,她只是微笑。有人提起《人到中年》里的医生陆文婷,她淡淡说:“那个角色活得比我坚强。”
在朋友的记忆里,她喜欢去公园遛弯,穿一件灰色外套,肩上常挂着帆布包。路边卖花的老太太跟她打招呼,她会停下脚步,买一枝百合,带回家。那是她给自己“加温”的方式。
媒体再提起她,是在2004年一次文学研讨会上。有人称她“女性创作的典范”,她回应:“女人写人,是写自己的倒影。”那句简单的话,成为后人评价她的注脚。
![]()
晚年,她移居美国与家人团聚,生活清淡。邻居记得她爱种花,看中文电视,也常在书房读旧稿。有时还会写信给朋友,信中常有一句:“我一直是那个写字的女人。”
她的文学世界始终干净。即使在经历过那样的悲痛之后,她也从未在作品里放任苦难。她更愿意写人面对生活时的平静与自持。那种平静,不是忘记,而是学会带着痛走下去。
![]()
最后的回声——“人到中年”的延伸
2024年初,北京的冬天格外冷。消息传来:谌容在医院病逝,享年八十八岁。作协发讣告,称她“用文字记录了时代女性的奋斗与思考”。文友们纷纷写文悼念,提起那句旧话:“她写的是别人,也活成了自己笔下的人。”
![]()
许多读者重新翻出《人到中年》,看到医生陆文婷加班到深夜的那一段,不少人说,“那就是谌容自己。”她用文学替别人说话,也替自己疗伤。
有传言说,她晚年在美国曾被问起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那段、那场活动,至今未见官方或媒体记录,也未有可信录音流出。网络流传的版本多为转述,无权威信源可查。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她在书里写下的那种信念感——平静、克制、带着深思。
![]()
文学史里,谌容被称为“女性现实主义写作代表”。但她的私人经历,使这个称呼多了一层重量。她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用生活支撑作品,用文字还原生活。
北京文联旧友曾说:“谌容的生活像一张安静的宣纸,不起眼,却能承载很多墨迹。”这句话,如今听来像一则注解。
![]()
她离开的消息发布后,作家协会官网留言区写着一句话:“她让‘人到中年’成为一代人的共鸣,也让‘人到晚年’变成一种尊严。”
她走得安静。没有声响,也没有矫情。她的故事里有时代、有家庭、有失去,也有坚韧。那条协和医院的走廊,像一条延伸的文学隧道,通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段深处。
参考信源:
中国作家网《谌容同志逝世》(2024年2月7日);
澎湃新闻《作家谌容去世,曾以〈人到中年〉成名》(2024年2月5日);
上观新闻《她写下“人到中年”,却在人到绝境时沉默》(2024年2月6日);
新京报《梁左去世二十周年纪念稿》(2021年5月19日);
文摘报存档《范荣康讣告》(2001年4月2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