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件神奇而精美的西汉铜制文物,高41.8、盖径13.8、底径13厘米,通身遍布图案。细细观察看这些纹饰,从上到下一共分为四层,图案中的人物、禽兽、花木、祥纹都是栩栩如生,用“连环画”一样的四卷图画讲述了一个“引魂升天”的故事,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印迹。
![]()
![]()
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漆绘提梁铜筒,1976年在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该器盖顶有环钮,深直腹,上部有一对铺首衔环耳,系活动提梁,圈足。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图案并不是刻在青铜器上,而是画上去的。
![]()
看到它的第一眼,我真的误认为这些图案是使用的青铜器表面篆刻工艺,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和我有着相同的判断。听完讲解员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是它采用的是汉代漆绘工艺,在铜器表面涂漆,以朱、黑二色彩漆作画,是名副其实的“连环画作”。
![]()
这件器物与我们现代的竹制存水器或者茶杯非常相像,其形状类似今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人民外出劳动时随身携带用以盛水或装粥的竹筒。那它当年的真实用途是什么呢?辛苦大家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思考,文末揭晓答案。
![]()
连环画的阅读顺序
整个铜壶模仿竹节的构造,分上下两节(筒盖和筒身)四段(画面)。整个筒身的画面被拓印后,即为上图所展示的内容。那么这篇被专家鉴定为“引魂升天的连环画”,应该以怎样的顺序来观看阅读呢?当然,肯定要遵循古人的习惯。
![]()
正确的观看顺序应该是从下至上,从右向左看。因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分层级的,人间在下界,当然应该在画面下层,然后逐步向上层发展。这种表现方式正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T形帛画相同。所画题材,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惟妙惟肖之感。
![]()
连环画的逐层解读
最下层:两个穿着宽袍大袖的方士对面而立,在沟通着引魂仪式。沟通完毕后,两个方士相向而坐开始施法。墓主人出场,和方士穿袍子不同,墓主人穿的是裤子。正在挥拳打向前来考验并接应他的神犬,旁边的扶桑树巧妙的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
![]()
![]()
![]()
第二层:方士在和两个跪坐的女子讲些什么,可能是对墓主人的妻子讲述仪式,也可能是在对随葬的女子进行引魂仪式。墓主人身穿制服并骑上了云豹,后面跟着象征招魂鸟的飞廉和象征祥瑞的白免,他貌似通过了又一重的升天考验。
![]()
![]()
![]()
第三层:方士跪坐在地,面前放了一个卮杯,杯前墓主人彻底征服并牵着第一层出现的神犬,前往升仙之路。这一画面墓主人出现了三次,分别和白虎,朱雀和鱼等神兽手舞足蹈,虽然看上去一派欢庆祥和之相。但结合汉代神兽的普遍形象,应该也是在和神兽做斗争。
![]()
![]()
![]()
第四层:独角兽(也认为是镇墓兽)和神犬呈搏斗状,一边朱雀也在挥舞着翅膀。方士恭敬地对着墓主人,墓主人也终于换上了华丽的衣服,完成了仙界的挑战成功升天。
![]()
![]()
![]()
赏析
整幅画面运笔有轻重、疾徐的变化,富于节奏韵律和生动写实,展现了汉代漆绘画作的精美和高超制作技艺。其“连环画”式的故事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创作范本。它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丰富又精彩,是汉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真实反映。
![]()
人物的造型、服饰可在战国楚人绘画遗物中找到源头,并且,画面中两次出现的朱雀是楚人艺术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母题之一。漆画展现的画面内容以上下不同层次展开的表现方式,正与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帛画相同。这说明西汉时期广西地区深受中原楚地文化的影响。
![]()
“引魂升天”的故事说明西汉仍然保留了秦朝想要“长生不老和升天成仙”的愿望,画作中展现出来的神兽都是互相争斗的紧张局面,由此看来汉代人的升仙之道并非理所应当,而且与“西天取经”一样需要克服重重难关,经受住层层考验。
![]()
答案来了
西汉漆绘提梁铜筒的真实用途其实是盛酒器,与前面介绍过的北宋·錾花鎏金银摩竭的用途是一样的,看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酒文化真是根深蒂固啊。在铜筒的外部用彩漆绘制了四段图画,每段都是一幅内容完整的画卷,各自独立而又前后有所连贯,就是我眼中最早、最美的“连环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