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多人都说,美国制造业衰落了,美国制造业不行了,特朗普政府“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不可能的,事实真是这要吗?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版图中,依然占据着无可争议的制高点,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精密仪器、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制造领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顶尖的人才储备、深厚的资本积累和严密的专利壁垒,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优势。这是美国制造业“火”的一面,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其国家财富与安全的基石。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服装、玩具、家居用品、基础电子装配等普通制造业领域的全面溃退,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场由产业规律主导的、不可逆转的“迁徙”,其根源在于,支撑普通制造业生存的生态系统在美国已然瓦解:
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天价的用地与能源开支、庞大的员工福利与法律诉讼负担,使得任何劳动密集型的普通制造业在美国生产都毫无价格竞争力。
经过数十年的全球化,与普通制造业配套的庞大、敏捷、低成本的供应链网络早已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深深扎根,在美国重建这样一套体系,不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是时间与产业集聚的难题,近乎天方夜谭。
美国的就业市场和教育体系导向,早已转向服务于高附加值的科技与服务业,让新一代美国工人重返流水线从事重复性劳动,既无现实基础,也无社会意愿。
因此,特朗普所呼吁的“普通制造业回归”,本质上是一场违背经济规律的“逆城市化”运动,注定是异想天开。
既然让普通制造业回归几无可能,为何特朗普政府仍要执意推行贸易战?其表面理由是缩小贸易逆差、增加就业,但真正的战略意图,或许并非在于“成功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而在于 “不惜代价地促使制造业离开中国” 。
这是一个地缘政治的逻辑,而非纯粹的产业逻辑,通过加征高额关税、设置技术壁垒、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联盟,美国旨在从根本上打乱和重塑过去二十年形成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格局,其目标是增加中国制造业的外部风险与成本,延缓中国的产业升级步伐,哪怕这个过程也会伤及美国自身的企业与消费者。
然而,即使没有特朗普的贸易战,中国制造业的“出海”,即向全球进行产能布局,也是一个内在的、必然的历史进程,这背后的驱动力,与美国的政策无关,而是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市场规律的体现:
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部分低附加值的产业寻求成本更低的洼地(如东南亚、墨西哥),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逐利的必然选择。为了更贴近终端市场、规避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中国企业主动在海外设厂,是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这并非“逃离”,而是“扩张”。
将部分中低端环节向外转移,恰恰为中国本土腾出了发展高端制造、研发创新与品牌服务的空间与资源。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过程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因此,将中国产业的全球布局单纯视为美国贸易战的“结果”,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它更多是中国产业实力壮大后,从“在中国制造”走向“由中国制造”的全球资源配置新阶段。
综上所述,将“美国制造业优势丧失”作为一个整体命题是危险的模糊,事实是,美国在高端制造的优势依然稳固,而在低端制造的劣势亦难以挽回,特朗普的贸易战,其本质是一场以政治力量强行干预产业规律的地缘博弈,其核心目的或在于遏制中国。
这场由美国掀起的风浪,或许会改变洋流的路径,但无法逆转全球产业分工与升级的浩瀚汪洋,认清产业规律的“势”,我们才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