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是固有存在还是人为煽动或制造的?——兼论户晨风的“安卓人”与“苹果人”的修辞比喻
近日,“网红”户晨风被封禁的信息引人关注。
![]()
笔者注意到,在新京报快评的标题中,使用了“煽动对立”的字眼;在光明网的文章中,专家使用了“制造尖锐对立议题、煽动群体间情绪”的描述;在央视新闻频道中,使用的是“百万网红博主户晨风的标签言论是,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以此恶意制造社会对立”的说法,其中有“恶意制造社会对立”的表达。
在社会生活中,对立是普遍存在的。
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就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郑重说明:在中文里,对立和矛盾是同义词,下文引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时,使用的是矛盾一词而非对立一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对立问题的精髓。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即在社会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对立是户晨风制造或煽动的吗?
既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户晨风“制造对立”或“煽动对方”的说法准确吗?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似乎可以有这样一个推论:“对立”不是谁心血来潮“制造”出来的,而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差别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被揭示、被激化、被“命名”的结果。
个人观点,光明网引用专家“制造尖锐对立议题”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比“制造对立”或“煽动对方”的说法更为准确。
这是因为,“制造尖锐对立议题”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户晨风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对立,然后以这种对立为议题,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了讨论,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
对立不是某个人制造或煽动的,而是社会中本来就存在的。讨论对立的话题,或许应当是社会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东方与西方、中外、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等等话题,都是与对立有关,甚至还有体制内与体制外、官与民、男女之间、城乡之间、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也是社会中常见的对立。
可以说,任何一个与对立有关的话题,都难免引发社会的争议,更难免引发部分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
面对各种各样的对立,我们是回避还是直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为什么封禁落在户晨风的头上?
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从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定义和特征分析,户晨风的“苹果人”、“安卓人”是一种比喻,属于借喻中的符号化隐喻,是一种非常典型且巧妙的比喻修辞。
问题可能在于,由于社交媒体的扩散和无限放大,这个比喻经过演化、渲染,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应用的特点,最终演变为一种被滥用的社会标签。
在户晨风的话语中,把“使用苹果设备的人”作为本体,以“精英阶层、高认知、高收入群体”等社会群体作为喻体;把“使用安卓设备的人”当作另一本体,对应“底层群体、低认知、低收入者”等群体为喻体。这种通过手机差异(苹果/安卓)与群体属性(精英/底层)的划分来建立关联,符合比喻中“用一事物比拟另一事物”的核心要素。
户晨风的用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超越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系统特征暗示不同人群的精神属性(如认知的高低、思想的开放与保守等),构成隐喻,其核心是用技术符号作为认知能力、思想意识等的隐喻载体。这个比喻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一种表面现象(用什么手机),更揭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乃至认知能力的巨大差异。
小结:
“对立”不是谁心血来潮“制造”出来的,而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差别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被揭示、被激化、被“命名”的结果。
当一个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对立”被揭示、被激化、被“命名”后,或许会给社会造成某种的不安定(不安定真的是这样造成的吗?)。“制造尖锐对立议题、煽动群体间情绪”这种表达似乎有合理之处。
把本来可弥补的差别夸大到对抗的程度,或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掩盖成“和谐”,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户晨风被封禁并非偶然,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结果。
附:网友整理的户晨风的主要观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