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大小的精密设备,承载着千万听障人士重回有声世界的希望,也彰显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硬核实力与人文关怀。
在近期举行的广交会上,曾入围《发现者》栏目的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受到央视新闻特别栏目的重点关注。作为《发现者》栏目中的高科技企业代表,诺尔康以扎实的技术实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科技温度。
《发现者》见证硬核技术
《发现者》栏目组在探访诺尔康时,深入记录了这家民族品牌的科技创新历程。栏目组制片人陈明勇在实地考察中表示,民族品牌陪跑计划旨在深入推动科技强国,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
人工耳蜗是世界医疗器械领域的顶尖高新技术,需要声学、医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合作。
在《发现者》栏目中,诺尔康创始人李方平坦言:“在研制人工耳蜗的历史上,中国人已经追逐了40多年,却一直难有突破。”面对技术壁垒,他没有止步。公司集结了中美两地的顶尖科研力量,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机构,组建起高水平研发团队,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品质人工耳蜗。
![]()
打破垄断,中国“智造”闻声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约6亿人存在听力障碍,我国听障人群高达1.2亿。对于他们而言,“听见”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却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人工耳蜗市场完全被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垄断,进口产品价格高达每只25万元,令普通家庭望而却步。2006年,李楚从加拿大留学回国,与父亲李方平共同决定进军人工耳蜗领域。经过5年艰苦攻关,投入1.9亿元,诺尔康终于在2011年研发出中国首个人工耳蜗,并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证书。
![]()
中国因此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完整人工耳蜗技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企业长达数十年的垄断。李方平带领诺尔康以“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板凳甘座十年冷”的恒心毅力,终打破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三家耳蜗公司长达40多年的技术垄断。
科技创新,小器件蕴含高精尖
在《发现者》栏目采访中,诺尔康神经刺激重点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黄穗博士向栏目组展示了公司的技术成果:“这一面墙上挂满了诺尔康拿下的大大小小的奖状和荣誉。而另一面墙上,则是诺尔康至今已获得的154项专利。”
![]()
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长期保持生物兼容性——这是研发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技术负责人谭治平成功设计出了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粗细的电极丝,24根引线与针脚、电极触点可靠相连,最后使用可植入的液态硅胶封装成世界首创的马鞍形电极。
目前,诺尔康已拥有303项专利,年产量超过2万套医疗设备。其人工耳蜗产品已发展至第五代,不仅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还进入国际市场。
![]()
人文关怀,价格普惠彰显温度
打破垄断只是第一步,让更多听障人士用得起、听得见,才是诺尔康的真正目标。《发现者》栏目报道,截至2023年,诺尔康已帮助超2万名听障者重回有声世界,产品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将中国“智造”推向全世界。李方平向《发现者》栏目组表示:“人工耳蜗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家庭,做我们这行必须得有爱心。”
![]()
从《发现者》栏目的镜头到广交会的舞台,诺尔康人工耳蜗的旅程是中国高科技医疗器械发展的缩影。这枚小小的设备,不仅改变了无数听障人士的命运,更向世界证明:中国“智造”既能攀爬科技高峰,亦能传递人文温度。
![]()
正如《发现者》栏目所记录的那样,诺尔康同志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创造了无数辉煌。在科技与关怀的双轮驱动下,诺尔康正朝着“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让看不到的人看得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的愿景稳步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