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六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0
分享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部署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为未来5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5年,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唯有把民生保障的短板补得更扎实,才能让亿万农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鲜亮、共富路上的步伐更加稳健。

民生是共富的基础,乡村是民生保障重点战场。“十五五”时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对农村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但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社保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我们必须把民生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让农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要激活农民增收新引擎,以“双管齐下”筑牢民生根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要让农民群众通过劳动奋斗实现增收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提高到2024年的23119元,增长近3倍,但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增收渠道窄、产业带动力弱等问题。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是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稳住“产业增收”基本盘,以数智赋能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紧扣“土特产”等乡村富民产业做文章,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大力推进农文康旅融合、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多获利;另一方面,要激活“就业增收”动力源,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针对农民工技能短板开展精准培训,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农民紧密结合,搭建跨区域就业服务平台,让农民“在家门口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以“全域覆盖”实现城乡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要切实回应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教育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医疗上,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双向坐诊”“云问诊”等服务模式,解决农民“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社保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城乡衔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基础设施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让农村既有“田园风光”,更有“现代便利”。

要兜牢困难群体底线,以“精准施策”确保不落一人。农村困难群众、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是民生工作的底线。近年来,我国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4037万城乡低保人员、474.7万城乡特困救助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在农村地区,兜底保障仍需精准发力。要深化“大数据+铁脚板”的救助帮扶模式,建立“即时进出”机制,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精准对接。同时,要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机制,让特殊群体在共富路上不掉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民生改善与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我们要尊重农民意愿,倾听农民呼声,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最需解决的问题改起,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各项部署,让亿万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筑牢根基!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监制:张燕 编辑:刘婉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716文章数 206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