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是不爱国,我们是活不下去了。”
在很多人想象中,战争是宏大的,是国家意志的对决,是铁与火的交锋。但落在普通士兵身上,它就是一碗吃不饱的饭、一张回不了的床,和一个不知道明天在哪儿的命。
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很突然一打就是十年,而就在这十年之间,有48名越南军人,悄悄翻越边境线,不是为了投敌,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能吃饱穿暖、活得像个人。
![]()
他们带着枪、地图、甚至还有电台,但带得最多的,其实是困惑、愤怒和绝望。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不是“我要逃兵”,而是“我只是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到底是怎样的现实,把他们逼上了这条路?
战争打了十年,越战士兵却连饭都吃不饱
1979年,越南对中国边境不断挑衅,最终引发了中越战争。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迅速打出一记重拳。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场战事虽说主战阶段只持续了一个多月,却在边境线上拉扯了整整十年之久。
而这十年,越南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团结起来,反而在黎笋集团的统治下,越走越偏。战争拖垮的不只是国家经济,更是人心。
越南当时的政策是“全民皆兵”,大量年轻人被征召进军队。可军队里并没有光鲜的军装和充足的补给,士兵吃不饱、穿不暖,连最基本的医疗条件都没有。
![]()
很多边境部队的官兵,甚至连饭都是靠老百姓接济,鞋子也是穿坏了补、补坏了扔。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起步。特别是在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村里修起了水泥路,电灯、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而越南一边,枪响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这种落差,在边境驻守的越军士兵眼里,根本藏不住。有个逃来的士兵在审查时说得很直接:“我们天天在这边挖战壕,看着对面中国人在地里种菜、孩子在学校上课,还有电视机,我们心里不是滋味。”
这种“不是滋味”的情绪,在部队里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们到底在为谁打仗?我们打了十年仗,国家给了我们什么?
于是,翻越边境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投奔中国的48人中,有16人明确表示,是因为生活太苦、看不到未来,才选择了这条路。他们不是叛徒,而是现实的受害者。
![]()
有的人是真的“逃命”
战争年代,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身边的“组织”。
在黎笋当政时期,越南军中搞政治运动,清洗、整肃、举报成风。哪怕你只是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都可能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阮某某就是这其中之一。他原是越军第14军某团的财务助理员,某次账目出问题,部里怀疑他“经济问题”,没等调查清楚就先把他开除党籍、下放复员。
他越想越不甘心,最后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两名军官,然后带着枪逃到了中国。
他在接受我方调查时说:“我是被逼的。我活不下去了,不逃就死。你们可以说我杀人,但我只是自保。”
![]()
还有一名叫韦某某的中尉连长,因为在探亲期间参与走私,被军方调查。他知道自己要是被定罪,不仅军旅生涯结束,连命都可能保不住。他趁押解途中翻山越岭逃脱,最终穿越边境线,向中国投诚。
这类投诚者一共有10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保命。战争时期,任何“政治污点”都可能成为致命伤。他们不是逃兵,是在体制内走投无路的普通人。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的京族,还有岱依族、苗族、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说是民族平等,实际上军中的晋升、待遇、信任度,统统按“血统”看。
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士兵,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高度相似,经常被怀疑有“亲中”倾向。在越南军队里,这几乎是“政治原罪”。
农某某是一个岱依族军官,担任高平省重庆县军事指挥部的副政治员。他在部队里干了多年,政绩不错,可就是升不上去。后来部队复员,他也没有工作安排,直接被地方政府“踢出系统”。
![]()
他在投诚后表示:“我什么都干了,最后还是因为我是岱依族、家在中越边境,被他们怀疑‘亲华’,我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既然他们不把我当自家人,那我只能自己找出路。”
在这48人中,有12人是少数民族士兵,几乎都有类似遭遇。他们不是不忠,而是根本没机会展示忠诚。这个国家从来不信任他们,他们也逐渐失去了信任国家的理由。
没有出路可言?
除了因为生活、因为生存、因为身份,还有一类人,他们是主动反抗现体制。他们不是被逼的,而是看清了越南当时的政局,决定另起炉灶。
这类人中,很多都提到一个名字:黄文欢。
![]()
黄文欢原是越共高层领导,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因为反对亲苏、主张中越友好,遭到清洗。他被迫流亡海外,成为越南流亡政府的主要人物。而这10名投诚者中,不少人表示愿意加入黄文欢领导下的“第二次革命”。
杨某某的故事最具代表性。他原是北太省公安学校的一名学员,家中被强迫缴纳大量“军供”,父亲不堪重负,遭公安毒打致死。杨某某愤怒之下开枪打死两名公安,随后逃往中国。
他说:“我不只是逃,我是来反抗的。如果可以,我想加入真正为人民说话的组织,推翻现在这个政府。”
他们的“投奔”,其实更像是声明。在越南国内,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他们在投奔中国之后终于可以宣之于口。他们不是逃兵,是叛逆者,是清醒人。他们用行动对越南当时的制度投了反对票。
48名越军逃到中国之后,并没有被立刻打上“敌人”或“朋友”的标签。中国方面对他们的处理,是分批次、分类型、分情况的。
![]()
根据当时新华社与军队档案资料显示,这48人中:
22人被安置为普通工人,在中国落户就业;
8人自愿搭乘难民船前往香港;
17人被秘密遣返越南;
1人因工伤死亡。
处理他们的,是设在广西的“广州军区政治部外籍军人收容所”,也就是广西军区外籍军人收容所。这里不仅负责身份甄别、政治审查,还安排他们的去向。
中国方面对待他们的态度,不是急着宣传,也不是利用他们,而是“妥善安置、不扩大化”。这是冷静的态度,也是对战争中人的一种基本尊重。
![]()
这些投奔中国的越南军人,有的带着枪,有的带着伤,有的带着一肚子委屈。他们不是来投降的,也不是来报恩的。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活得像人的机会。
48名越军的故事,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一辈子活在口号里,他们想要的,不过是饭热、灯亮、身安。这也许就是他们愿意投奔中国的真正理由。
他们不是背叛越南,而是逃离了那个不值得信任的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