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败给手机
日前,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自述的关于手机占领大学课堂的现象。在文中他直言“当下做大学老师,实在难受、压抑,与20年前给学生上课的体验截然不同。”
在文中,王教授提到2019年重新给本科生上《技术创新史》课程时,遇到了难题:一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玩手机。85个同学里,仅15人在认真听讲,其余都低头看手机或摆弄电脑。此后他要求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一律收起;若仍不按要求,就离开教室。而后,这位从教30余年的教授,选课人数从85人锐减至28人。
这一现象让王教授深切感受到,手机让大学课堂失去活力,教师的心血难以获得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责任感日渐消退,“大学老师败给了手机”已成普遍困境。
沈阳农业大学督导员于忠涛,在该校的教学督导信息栏目中发文指出:当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的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玩手机。
大批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
面对这一现状,大批高校出台课堂手机使用规范,发布课堂“无手机”倡议书、开展“手机入袋”专项行动等。
![]()
高校推行的“手机禁用令”,大多要求在教室设置手机收纳袋,学生课前统一存放。部分课程明确禁止电子设备入课堂,将手机使用纳入课堂纪律考核。有高校采用柔性管理模式,允许在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特定场景使用手机,但需提前报备并全程接受监督。
此外,一些高校还将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纳入教师各校考核中:例如安徽某大学教务处曾发布《关于加强课堂手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手机入袋的执行情况将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评价体系。
福建某高校《关于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规定》中明确:在课堂中实行“手机入袋、统一保管”,严格规范师生在课堂中手机的使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情况与教师的师德师风、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相挂钩。任课教师若未严格执行此管理规定的,经学院查实,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具体的处分。
湖北某公办高校管理学院曾出台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将被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直至警告处分,任课老师将受到通报批评,并将与任课老师的待遇、是否聘用挂钩。
学生玩手机,老师被通报
实践中因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突出,导致教师被全院甚至全校通报的情况并不鲜见。据《湖南某学院教学情况通报》显示: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不到位:学生到课率较低,学生玩手机现象较为严重。
![]()
![]()
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反思,学生上课玩手机,是老师的问题吗?
学生玩手机,是教师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在文中指出:大学课堂“发霉”,不能一味指责老师讲课照本宣科,课堂内容不够先进、生动。王教授本人也曾通过“更新授课内容”“引用最新国际报告或播放有趣视频”“不断提问、鼓励学生用大模型回答并交流”等各种策略,以改变“发霉的课堂”但都收效甚微。
一些高校的教学情况通报中也指出了教师很努力,但学生仍然玩手机的情况。《湖南某学院教风学风联动督查通报》中通报了3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玩手机情况。但3位教师的上课情况评价是“结合实际举例,帮助理解书上难懂的知识点”“讲得很细,课间休息会问学生跟不跟得上节奏”“讲得仔细,会在教室四处走动,察看学生听课情况”。
![]()
而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本科教学也正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本科教学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参与度等多方面在持续改进。
具体来看,2024届本科生认为母校教学环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占比为33%,较2022届下降4个百分点。2024届本科生认为母校“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的比例为24%,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23届26%;2022届28%),反映出本科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增强课堂互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另外2024届有20%的学生认为母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不好,该比例较前两届(2023届:21%;2022届22%)有所下降,说明本科高校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效果上持续提升,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度不断优化。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教学环节在整体进步,但“手机挤占课堂”仍然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核心困境。第二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作品《电子媒介背景下高校课堂手机的进与禁》指出,“无手机课堂”能否让学生抬头,和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
电子媒介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无边界性使教师的知识优势受到挑战,师生间信息不对称性正逐渐消逝。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还在讲台上对着电脑和多媒体屏幕枯燥地照本宣科,即使手机止步课堂,其效果也仅仅是趴头睡觉顶替低头玩手机。
当然,有些老师为了适应电子媒介也算是“煞费苦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增加视觉刺激、压缩理论阐释,大量地播放视频录像,将学生“喜闻乐见”和课堂轻松愉快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课堂教学也面临退变为一种娱乐活动的危险倾向,真正理性的、严肃的教学内容被挤压到边缘地带。教师一方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吸引学生,也是一项迫切的课题。
文章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中国科学报、各高校网站、麦可思研究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