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陆
11月6日,湖北省宜昌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集中签约。远安县九子溪、兴山县西湾、长阳县白氏溪、五峰县横河、秭归县宝塔河、当阳市玉泉河等6条小流域的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价值转化,总交易金额达2.18亿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5000万元。这是湖北省在发展绿色水经济、深化水利“三资”改革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签约现场
宜昌地处长江中游,既是三峡水库的坝址所在地,也是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引江补汉”的取水口源头,同时还属于三峡库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近年来,宜昌市将水土保持作为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的根本举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3.17%,水土流失呈现出面积、强度“双下降”的利好态势,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成功建成68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其中多条获评国家及省级示范工程,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此次集中转化的6条小流域,分布于三峡库区及重要支流,其价值实现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宜昌特色。一是市场感知超前,社会资本“早期介入”形成良性循环。有别于“政府投入、后再转化”的传统路径,宜昌在生态产品培育初期就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在水利部门累计投入1.3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系统性治理的同时,敏锐的社会资本已提前介入、共同培育,累计撬动市场主体投入达4.1亿元。这种“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治理与开发同步规划”的模式,确保了生态产品从一开始就紧贴市场需求,实现了价值转化链条的“无缝衔接”与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二是目标多元复合,生态价值赋能“移民安稳致富”。本次转化不仅追求经济回报,更注重社会效益与政治责任的统一。长阳县白氏溪小流域的转化核心区,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中型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点。通过将478.12亩梯田经营权进行价值转化,直接用于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为移民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移民安稳”协同推进的新路径,为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阳样本”。三是产品特色鲜明,“小流域+”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各小流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出独具竞争力的生态产品。秭归县宝塔河小流域深耕茶产业,通过大规模品改和土壤治理,建成湖北最大“万亩早茶基地”,此次茶园经营权转化价值超千万元。五峰县横河小流域则依托高山独有气候资源和秀美风光,将林地经营权转化为发展高山滑雪与生态康养的优质资产。其他流域也分别结合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等既有品牌,实现了生态产品的差异化、精准化供给。四是产业根基深厚,依托成熟平台实现“高位嫁接”。此次转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现有优势产业和成熟平台的深度融合。如远安县九子溪小流域本身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当阳市玉泉河小流域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吸引了大规模投资。这种“高位嫁接”模式,显著降低了市场开发成本,提升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转化效率,确保了成果的即时显现。
此次6条小流域生态产品的成功转化,是宜昌市积极探索绿色水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化水利“三资”改革的生动写照。不仅为三峡库区及类似生态重要区域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以水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推进水利领域资产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宜昌经验”。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