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日浸润在生活里,一晃便是数十年,谁会承认自己“不懂生活”?可细想之下,多数人对“生活”的理解,仍停留在“活着”的层面。至于怎样活得有滋有味、活出质量,答案却千差万别。就像同样几种食材,能做出佳肴的寥寥无几;即便简单如晒衣服,也没多少人能做得妥帖。太多人只是在“过生活”,却鲜少能“把生活过好”,我们始终在摸索:怎样才算过得好?好的标准又是什么?
其实,生活从无标准答案,它会随着人的年龄、学识、所处环境,甚至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改革开放前,大集体模式下的农耕生活处处是规律,堪称“标准化”——清明前后种水稻,芒种忙着插秧,秋收时全村人一起割麦打谷,就连给蔬菜浇肥、给果树剪枝,都有老辈传下的“时间表”;节日更是按部就班,冬至包汤圆、除夕贴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连孩童都清楚“到时候该做什么”。那时物质匮乏,顿顿难见荤腥,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人心简单,思想和习惯少受外界干扰。大家住的是土坯房,挣的是工分,日子过得相差无几,没有攀比,反倒活得轻松,少了许多烦忧。农作物收成全看天意,遇上旱涝绝收,也没人怨天尤人,男人们蹲在田埂上抽袋烟,女人们在灶台边叹一句“今年天年差,收成薄”,转天依旧扛着锄头下地,盘算着明年补种杂粮。
如今却截然不同。市场经济与商业社会裹挟着海量信息涌来,思想和生活反倒变得复杂,既定的规律也被打破——早上还计划着去商场买衣服,刷短视频看到直播带货就改了主意;原本定好周末陪家人爬山,同事临时邀约聚餐便陷入纠结,连“下一刻该做什么”都成了难题。物质固然丰富了,超市里生鲜满架,衣服鞋子四季常新,可文化本身却承受着各种冲击:地球另一端的明星绯闻、异国的社会事件,转眼就会推送到手机上,诸多新思想、新文化甚至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于是,各种“观念碰撞”场景频频出现:公婆想按老规矩给孩子裹襁褓,儿媳却参考育儿博主的科学建议提出不同想法;爷爷奶奶说“感冒要多喝热水”,孙辈则拿出科普文章分享更多元的护理思路;部分富人怕遇到纠纷,遇事倾向花钱私了;有些有身份的人顾虑舆论影响,言行会更谨慎;坐诊几十年的老中医,因不熟悉电子病历、线上处方等新工具,在接诊习惯线上预约的患者时,难免少了些优势;而越来越多女性在职场上谈项目、拼业绩不输男性,房贷车贷也常由夫妻共同承担,成为家庭责任的共同守护者。
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少人会觉得在新的生活模式下“有些不适应”:想学新东西,打开手机全是碎片化信息,听了半天仍一头雾水;想找份轻松的工作,要么面临年龄门槛,要么需要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出门买个药,对着药店的自助缴费机捣鼓半天没反应;想打网约车,盯着手机屏幕半天找不到“下单”按钮。当然,身边也有不少同龄人主动拥抱变化,把智能工具用得得心应手。只是整体来看,仿佛科技越发达,我们对“生活”的困惑反而越多,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能深陷这种迷茫。有些年轻人会把大量时间用在打游戏、刷短视频上,一刷就是大半天,连饭都忘了吃;还有人觉得泡在酒局、KTV里,喝到酩酊大醉、唱到嗓子沙哑,就是“日子富足”。可转头回到家,与伴侣说不上三句话就吵架,给父母打电话只剩“嗯啊”的敷衍,连最基本的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矛盾频发、婚姻破裂成了部分人的常态。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标准该如何界定?怎样才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或许答案很简单,关键在于“筛选”与“回归”,而这需要我们在外界干扰中找到平衡。
先做“筛选”:控制杂乱的信息来源,别让“信息污染”打乱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比如每天固定1-2个时间段使用手机,刷短视频时关掉“自动播放”,遇到标题夸张、观点极端的文章直接划走,只关注几个靠谱的科普号、生活号,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能掌控的事。
再求“回归”:稳住情绪,让生活回到规律的轨道。饮食上,每周列好采购清单,多买新鲜蔬果和杂粮,少点外卖、少吃零食;居住环境不必豪华,每天花十分钟收拾屋子,叠好衣服、擦净桌子,环境清爽了,心情自然舒畅;人际关系上,不必刻意讨好他人,常和家人聊聊家常,偶尔与老朋友小聚,少参加无用的酒局;此外,别停下成长的脚步,老年人可以学跳广场舞、练习书法,年轻人可以报个技能班、坚持跑步,无论年纪大小,有自己的事做、有健康的身体,心里才能踏实。
即便外界干扰难避免,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置“缓冲带”:比如刷短视频前先定15分钟闹钟,避免沉迷;遇到观念分歧时,不急于否定对方,多听听不同声音;面对新工具,从简单功能学起,慢慢适应。
说到底,生活不该是跟着别人跑,也不该被外界推着走。它从不是物质堆砌的光鲜,也不是追波逐流的忙碌,而是在纷繁世事中守住内心的笃定——清晨一碗热粥的暖,夜晚一盏灯火的静,家人闲坐的家常,老友重逢的畅谈,还有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成长的踏实。我们穷尽半生追逐“好生活”,到头来才发现,真正的高质量生活,从不是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舒服的状态。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游,下一站去往何处从无定数。生活没有既定的道理,也没有可循的逻辑,但只要我们不慌不忙筛选纷扰、真心实意回归本真,哪怕日子平凡如流水,也能品出藏在烟火里的甜,把每个朝暮都过得有滋有味、满心欢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