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日均石油进口量已突破 1100 万桶,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日产量水平,分析师推算,中国每天有100万至120万桶被储存入库。
![]()
对此,而美媒《华尔街日报》敏锐捕捉到这一动态,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还指出中国这场持续数月的囤油行动,不仅为自身筑起了能源安全屏障,还意外成了全球油价的“稳定器”
中国对石油储备的重视,从来不是临时起意。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能源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早已成为共识。
从2004年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至今,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舟山、大连等沿海及内陆城市建成了覆盖地上、地下的大规模储备基地。
中国选择此时加速囤油,一方面,今年10月,国际油价跌至近五年低点,当前低位油价为储备扩容提供了难得的成本窗口;
另一方面,乌克兰对俄罗斯石油设施发起的多次袭击,显著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链的不稳定因素。
![]()
再加上中国长期有80%石油进口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痛点”,若台海有事,这条“海上生命线”存在封锁风险,提前充实储备成了必然选择。
也正因如此,中国早年间就推进“能源通道多元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亚油气管道相继建成,中南半岛铁路网规划稳步推进,都是为了绕开马六甲,从源头降低供应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宏观研究机构 Alpine Macro 的策略师凯利・徐表示,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与商业库存已共同构建起坚实的 “风险缓冲层”。
完全有能力抵御短期能源供应中断带来的冲击,而这类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储备举措,预计能够延续到2026年。
分析师测算显示,现有12亿至13亿桶的储备规模,若配合战时民用限供,即便海上运输完全中断,也能支撑一年以上的高强度工业运转。
瑞斯塔能源分析师叶琳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总储油能力已从2015年的14亿桶提升至20亿桶以上,目前仅用了约60%的空间,仍有大量储备容量待填充。
![]()
她还估算,到2025年底,中国还将新增1.24亿桶的储油能力。
这些数据透露出的信号很清晰:中国不仅在主动充实当下的石油库存,更在持续扩建“储油容器”,为未来可能的风险预留充足空间
当然,外界不可避免的普遍猜测“是不是有大事要发生了?”大家对此估计也都心照不宣。
但无论如何,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充足的石油储备不仅是应对突发风险的“防火墙”,也是维护经济稳定、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压舱石”。
中国从减持美元、增持黄金对冲金融风险,到加码粮食储备守住民生底线,再到加速囤油保障工业命脉,这一系列动作看似分散,实则是一套“抗风险组合拳”。
不是要主动挑起什么,而是做好了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同时全力争取最好结果,毕竟,中国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
总之,中国历来就有“未雨绸缪”的习惯,现在国际形势太复杂,地缘冲突、单边制裁说来就来,多一份储备,就少一分被别人“掐脖子”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