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废掉一个博士,其实特别简单。无需采用那些常见且明显的恶劣手段,不用对他进行精神上的 PUA,让他在自我怀疑中逐渐失去信心;也不用天天对他恶语相向,在言语的暴力中消磨他的意志;更不用克扣他那点本就少得可怜的补助,让他在经济的压力下举步维艰。仅仅只需让他陷入无尽的忙碌之中,忙得脚不沾地,无暇顾及自己真正的学术追求。
![]()
在学术的环境里,各种琐事就像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向博士们涌来。今天拉来一个横向项目,打着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的旗号,让博士去写项目本子。写本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还要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详细的预算报告。一个本子写下来,往往需要花费博士们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明天又有报销的任务,让博士去贴发票。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繁琐至极。发票要分类整理,粘贴得整整齐齐,还得填写各种报销表格,稍有差错就可能被打回重新处理。后天有个会议,又让博士去做 PPT 并充当秘书的角色。做 PPT 需要精心构思内容,挑选合适的图片和图表,还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会议期间,博士要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安排会议流程,为参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
这些要求还美其名曰,这是在“锻炼综合能力”,声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博士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是在“熟悉人情世故”,认为处理这些琐事能够让博士更好地融入学术圈子,了解其中的规则和潜规则;这是在“为以后铺路”,仿佛这些琐碎的工作是通往未来成功的必经之路。很多博士们天真地信了,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为只要听从安排,就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
一个二十好几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为充沛、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本应在知识的孤岛上凿壁偷光,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然而,现实却让他们成了一个高级打杂的。每天周旋于各种琐事之间,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没有片刻的休息。他们的精力被一点点地消耗在这些与科研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上,曾经那对学术的热情和创造力也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逐渐消失殆尽。
学者李教授曾对博士生的时间分配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 60%的博士生每周花费在非科研事务上的时间超过 20 小时。这些时间原本可以用来进行实验研究、撰写论文或者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博士们的学术进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
直到毕业的闹钟在脑子里嗡嗡响,博士们才猛地惊醒。回头一看,自己的论文还是一片空白,实验数据乱七八糟。那些原本计划好的研究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都成了泡影。于是,他们开始疯狂补救,通宵通宵地熬,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原本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胡乱拼凑论文内容,没有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
最后呢?延毕都是最好的结局。有些博士可能因为无法按时完成学业要求,不得不离开学校,放弃自己的博士学位。最扎心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是毕不了业。是他在人生中最黄金、最该沉下心来做点东西的几年里,耗尽了心血,去干了一堆谁都能干的破事儿。这几年,本应是他们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的时期,是他们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却被这些琐事无情地浪费掉了。
![]()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对博士个人的一种伤害,更是对整个学术生态的一种破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术的进步往往依赖于学者们专注的研究和创新。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思考,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潜心研究,都是在相对安静和专注的环境中完成的。而如今,博士们被各种琐事所困扰,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这无疑会影响到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