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对日本的评价不准确,我说它是个“橱窗国家”。
现在看来说大了,它其实是一块琥珀,像一只被封印在树脂里的小虫子。
从前没变化,现在没变化,未来也不会有变化。
当一个外国人进入日本,就好像是从前动画片中的奥特曼进入了一个迷你城市,从道路,到房子,到景区,到饭菜……什么都是“小小”的,你干什么,都觉得局促、憋闷、不敞亮,不痛快。
日本人为什么不大声说话,不是因为素质高,而是因为现实的限制,东京地区到处都是木头房子一户建、握手楼,人与人之间靠的太近了,房子根本不考虑隔音,房间和房间之间和纸糊的一样……隔壁能把你的一举一动听个一清二楚,那么说话做事当然要小声一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的一切行为,都和现实条件有关。
日本人吃的少,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因为匮乏,日本是一个山地众多、耕地面积极少,无法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生产,大量物资依赖进口的国家……它吃的东西,就是不多。所以,不是日本人不喜欢吃肉,不是日本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也不是日本人不喜欢吃大米……而是因为他们确实缺。
我们在日本好几天,发现一个中国人,是没办法在日本过好的,因为它的一切,都是扣扣索索的,比如吃饭,看起来花样繁多,但每一道菜都是极小的份量,精准到一两口吃完。桌上那些一小碟一小碟咸菜、酱菜都算……这些放在国内,其实就是餐厅里无限领取的小配菜。
餐桌上水果永远是匮乏的,你永远享受不到国内餐厅那种西瓜免费、无限领取的待遇,日本甚至就连几粒科技味十足的黄桃椰果罐头,也算一道菜……我在日本餐厅,还吃到过一个看起来像是很精致的炸鸡腿的东西,但咬开一看,居然是厚厚的面裹着一段淀粉肠,我不太能理解这个食物存在的意义。
澄清一下,日本人吃得起米饭,但他们给你上的米饭,永远只是一小碟,就是一口吃完的那种,像我们在中国米饭无限续的情况,他们是无法想象的……问过当地人,大米真的很贵,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约为4200日元,合200人民币左右。几乎所有人都在骂日本农协,说他们垄断了粮食采购,既没有给日本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还让普通城市居民闹“米荒”。
日本人每日正常的饮食状况是一小碟米饭,一点咸菜,一点生蔬菜,一小碗豆腐汤,有时还有一小块鱼肉……你觉得吃不饱,但这就是他们普通人的一餐。
生活习惯,同样和现实限制有关。2024年数据:中国人均肉类消费约73公斤,而日本同期人均肉类消费约30公斤。难道是日本人不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水果吗?
可是日本人在中国吃饭都是可劲儿造啊,从来没听他们说不喜欢啊……
日本的高端餐饮,也只会在形式上讲究,比如说给你安排一堆鞠躬仙人,弄一堆莫名其妙的仪式,甚至搞出了魏晋时期的“曲水流觞”,用小红船给你传菜上酒。
然而味道极其单调,无论是刺身、寿喜锅还是烤肉,调味料永远只有酱油、盐、芥末,吃来吃去,总是一个味儿。
总有人说什么“中华传承在日本”、“汉唐遗风在日本”,把我听笑了,这明明是买椟还珠,没学会汉唐华夏的恢宏大气,反而把那些似是而非、已经被摒弃的古代封建糟粕学了去,还弄得不伦不类、画虎类犬。
讲实话,我们根本不爱别人总是对自己鞠躬,根本不爱人与人之间一堆虚情假意的礼节表演,更不爱吃个饭都一堆繁文缛节。有这些闲工夫,不如把大家的日子过好。
整个日本,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景区,充满了外国游客,所有人都像奥特曼一样迷你世界里探头探脑,欣赏异域风情。商业街、乡村、农家乐、酒店、超市里,到处都能听到讲汉语的声音……你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那些背着手、迈着八字步、自由自在仿佛来到自己家的人,那些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到处看到处问的人,那些甚至主动帮别的游客指路的人,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那些站姿拘谨、身体紧绷、走路步幅小、见面先鞠躬的,大概率是日本人。
在日本,中国男性基本上是一下就能认出,身材高大健壮,头发短,面相平和,不修饰,基本上都是中国男性;日本男性身材瘦削,长头发,烫头,面孔狭长……区别非常大。
女性区别就更大了,中国妹子穿着休闲随意,气质上非常自信,日本妹子一大堆烫头染发奇形怪状,大冬天穿小短裙……还有,你转半天忽然看到一个非常漂亮有气质的姑娘,大概率是中国人。
在日本,小面包车、Kcar多到离谱,哪怕是在旅游景区,也是一大堆薄皮迷你小车,看着都觉得局促,城市乡村道路空间极为狭窄,到处都是单行线,双车道画线画到了极限,两辆车后视镜都能贴在一起开……日本人均停车仙人,每天琢磨最多的事情,就是找停车场、费劲挪车。
因为停车,日本养活了一大堆停车场指挥员的岗位,几乎每一个停车场,都有一个带着袖章的白发苍苍的老爷子在指挥停车,大的停车场,甚至有几十个老人在指挥停车……一个智能化硬件升级就能解决的事情,被他们搞得复杂无比;当地人告诉我,这算什么?更厉害的是日本还在用传真机,每个传真机旁边还要安排一个盖章员,专门盖章。
日本路上基本上看不到新能源汽车,从目前的状况看,他们似乎也不准备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所以日本的街道是非常吵的,一堆老破小油车挤在路上,到处都是发动机的噪音。
有人告诉我,日本不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好,但是没办法,日本传统油车行业养活了500万人,发动机变速箱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利益链太大了,没办法变革。
日本的基建其实已经非常落后了,20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大都市里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私人建筑,电线杆乱七八糟树着,电线杂乱无章到处乱拉……没有整齐的规划,没有开阔的道路,整个东京堵车堵得水泄不通,大部分人出行只能靠地铁。
时间长了,我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总是要往外走,总是想要去巴西之类的地方……因为他们自己都受不了天天生活在一个狭小、匮乏、枯燥、不安稳的地方,他们对辽阔和富饶无比期待。
日本人对未来没有什么期待,因为实际情况限制死了,他们的工业全靠国际市场,所有的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他们的优势产业所剩无几,又和中国重合,完全没办法在规模上进行竞争,高科技领域长期失去创新能力,汽车、手机、电子工业简直还是上个世纪的样子……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卑媚外,神社庙宇到处都是,总是怀念祖上是多么厉害,然而又对欧美迷之崇拜,他们甚至会给“黑船入侵”设个纪念碑,感谢美军给他们注入武德。
日本是极度割裂、缝合的,他们敏感、多疑、克制、压抑、自尊又自卑,狭窄封闭的环境,等级森严、压抑的职场文化,让他们普通人既安放不了肉身,又抚慰不了灵魂,老年人七老八十还在驼着背干活,年轻人放纵颓废,不管明天洪水滔天。
我能理解日本人的“物哀文化”,他们总是有一种强烈的不安,仿佛有今天没有明天一样,我也能理解他们为啥总是一副丧气样子,为啥总是迷恋末日文化……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我去了他们的大石公园,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湖水卷起黑乎乎的泥浆,拍打在岸边,那空寂悲怆的味儿拉满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没办法阳光向上。
总有些人说,住在日本特别舒服。
我也不知道他这个“舒服”指的是什么方面?指出行、吃饭、交流、还是停车?
如果一个半辈子生活在中国、美国、欧洲的人这么说,我会觉得他非常假、非常虚伪。他要么是个旅游留学移民中介,要么自适应能力挺强的。
嘴硬也是一种能力。
在如此压抑的氛围下,不疯不病,还能享受的人,那么他本来就是疯的、病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