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打开近期的俄乌战场报道,很容易陷入一种“信息迷雾”,11月3日俄罗斯方面刚宣布军队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波克罗夫斯克取得进展,甚至提到士兵已进入城区特定区域构筑工事。
乌克兰军方就直接反驳,强调己方部队仍在坚守,俄军并未完全控制该市任何地区,俄军说“攻入枢纽”,乌军说“还没到门口”,这种针锋相对的表述,在持续三年多的冲突中并不少见,但波克罗夫斯克这场“口头攻防”,却比以往更受关注。
这座战前仅有约6万人口的城市,为何能让双方在“是否攻入”的表述上争得不可开交?所谓的“交通物流枢纽”,对当前的战局到底意味着什么?而那些看似矛盾的战场信息背后,又藏着多少真实的攻防细节?
![]()
俄罗斯国防部在11月3日的声明中提到,其士兵正在摧毁波克罗夫斯克火车站和工业区附近被包围的乌克兰阵地,部队已进入该市的普里戈罗德尼地区,并在那里构筑了防御工事。
从战场逻辑来看,火车站是交通枢纽的核心,工业区则可能关联物资补给,选择这两个目标进攻,显然是想切断乌军的后勤与调度能力,而进入特定区域后立刻筑防,更像是为后续推进“站稳脚跟”。
负责东部前线的作战特遣队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俄军的进攻方式很特殊,以最多五人一组的小队形式行动,全程没有使用装甲车辆。
这种“轻装突袭”的打法,其实暗含隐患,没有装甲掩护,士兵的防护能力会大幅下降,进攻强度也很难持续,而五人小队的规模,更像是试探性进攻,而非大规模突破。
![]()
乌克兰第七快速反应部队还补充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们挫败了俄军试图切断北部罗丁斯克补给线的企图,要知道,罗丁斯克的补给线一旦被断,波克罗夫斯克的乌军很可能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乌军能守住这条线,等于保住了阵地的“生命线”。
波克罗夫斯克之所以能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核心原因在于它的战略定位,俄罗斯一年多来一直试图占领这座城市,绝非偶然,因为它是乌克兰东部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
在和平时期,这里是物资中转的核心节点,铁路、公路网络能辐射周边多个城市,而到了战时,控制枢纽就等于控制了“进退通道”,俄军若能拿下这里,就能以此为平台,向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推进。
这两座城市的意义更不一般,它们是顿涅茨克地区仅存的两座由乌克兰控制的大城市,俄罗斯一直希望完全占领顿涅茨克,而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就是乌军在该地区的“最后堡垒”。
![]()
从地理上看,波克罗夫斯克正好位于俄军现有控制区与这两座城市之间,相当于“门户”,拿下波克罗夫斯克,俄军就能直接对两座大城市形成“兵临城下”的态势,反之,只要乌军守住波克罗夫斯克,就能阻挡俄军向顿涅茨克腹地推进的步伐。
只是如今的波克罗夫斯克,早已不是战前那座拥有6万人口的宜居城市,战火的反复冲刷让这里变成了废墟,大部分平民早已逃离,他们或是逃往乌克兰西部相对安全的地区,或是辗转前往其他国家。
城市里的建筑多被损毁,街道上难觅平民踪迹,只剩下双方的士兵在断壁残垣中对峙,有人可能会问,一座已经变成废墟的城市,为何还要反复争夺?
其实在战争中,“地理价值”远比“城市完整性”重要,哪怕建筑全毁,波克罗夫斯克的交通网络骨架还在,只要控制这片区域,就能利用既有的路网调度兵力和物资。
![]()
就像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即便城市被轰成瓦砾,双方仍在逐街逐屋争夺,因为它的战略位置决定了,谁控制它,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波克罗夫斯克的攻防战,并非孤立存在,它只是俄乌1000公里长战线中的一个“焦点”,而就在俄军全力进攻波克罗夫斯克的同时,乌克兰方面在另一个方向打开了局面,在波克罗夫斯克以北的多布罗皮利亚附近,乌军最近取得了进展。
乌克兰陆军总司令奥列克桑德・瑟尔斯基直言,部队已经在多布罗皮利亚加大了压力,目的很明确,迫使俄罗斯将注意力从波克罗夫斯克转移开来。
俄军虽然在整体兵力上有优势,但1000公里的战线让他们不得不分散部署,如果某个方向的压力突然增大,俄军就必须从其他区域调兵支援,这就会给原本的进攻方向造成“兵力空缺”。
![]()
乌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的反击,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你在波克罗夫斯克猛攻,我就在北边“捅一下”,让你顾此失彼,从效果来看,这种策略确实起到了作用,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的推进一直“稳步但缓慢”,很难形成大规模突破,兵力被牵制是重要原因之一。
俄罗斯方面称,军队在那里袭击了乌克兰军队,并将其从奥斯科尔河左岸工业区的四个防御工事中驱逐出去,但乌克兰军方发言人维克托・特列胡博夫在11月2日表示,俄军试图攻入库皮扬斯克市中心的行动至今均告失败,而且乌军近期的进攻还减缓了俄军的推进速度。
库皮扬斯克与波克罗夫斯克一北一南,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战局,俄军在南边攻波克罗夫斯克,在北边试攻库皮扬斯克,却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突破,乌军则在南边守枢纽,在北边打反击,通过“以攻代守”的方式维持战线平衡。
这种“你攻我守、你守我攻”的拉锯,已经成了俄乌冲突的常态,从2021年冲突爆发至今,双方已经打了三年零八个月,1000公里的战线上,几乎每天都有零星的交火,但整体战局却很难出现“一边倒”的变化。
![]()
俄军虽然在部分区域取得了进展,但推进速度缓慢,付出的代价不小,乌军虽然在整体上处于防御态势,但通过局部反击和牵制,也守住了关键阵地,没有让战线出现崩盘。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俄乌双方的“信息战”,其实也反映了当前冲突的本质,僵局,乌克兰方面认为,代价高昂的战斗已基本陷入僵局,己方的领土损失微乎其微,俄罗斯方面则坚持,军队仍在取得重要进展。
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状态,俄军有进展,但进展缓慢,不足以打破整体平衡,乌军有损失,但损失可控,不足以被迫妥协。
这种僵局的背后,还有一层关键背景,自2024年7月以来,俄乌双方尚未举行任何面对面的和平谈判,即便此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努力推动结束冲突,但最终还是没能促成双方坐下来对话,为什么谈判难以重启?
![]()
从俄军角度看,他们还在期待通过占领更多领土来增加谈判筹码,如果能拿下这座枢纽,进而控制顿涅茨克全境,就能在谈判中提出更有利的条件,从乌军角度看,他们在局部反击中看到了牵制俄军的可能,也在等待更多国际援助的到位,自然不愿在劣势下谈和。
俄军近期还加大了“立体打击”的力度,除了地面攻防,部队连夜对乌克兰的一个军用机场、一个军事装备修理基地、军工设施以及配套的天然气基础设施进行了猛烈打击。
这种打击的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摧毁乌军的作战能力,还要切断乌军的能源供应,从“硬件”和“后勤”两方面削弱乌军的抵抗能力。
但从效果来看,这种打击并未让乌军彻底失去反击能力,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双方的对抗,乌军很可能会通过更多的局部反击来回应俄军的立体打击。
![]()
说到底,波克罗夫斯克的“信息拉锯战”,只是俄乌僵局的一个缩影,双方在“是否攻入枢纽”上争得不可开交,本质是都想向外界证明“自己占优”,都想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坚持到最后。
对于外界而言,与其纠结于“谁先到了门口”,不如关注这座枢纽的后续战局,如果波克罗夫斯克最终陷落,那将是俄罗斯占领阿夫迪伊夫卡城以来,在乌克兰境内取得的重要的领土成果,很可能打破当前的僵局。
如果乌军能守住这里,那么俄乌的拉锯战,恐怕还会持续更长时间,而那些逃离家园的波克罗夫斯克平民,或许要等到这场“枢纽之争”有了结果,才能真正看到重返故土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