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孩子放学,他突然跟我说 “以后不想学英语了”。
我纳闷追问为啥,他说 “班里同学都觉得英语没用,还说上课听着犯困”。
明明上周还拿着英语动画跟我分享 “想听懂里面的对话”,怎么跟同学待了几天,想法就彻底变了?
其实不少家长都有这种感受:孩子一进学校,很容易被身边人 “带偏”。
![]()
说 “玩手机没事,同学都玩”,说 “数学难死了,学不会也正常”。
甚至会跟着吐槽某个同学 “邋遢”“笨”,可仔细问起来,他又说根本没跟人家打过交道。
这种看不见的影响,不是谁故意要 “骗” 孩子,而是校园里那些随口的吐槽、随大流的观点,悄悄改变了孩子的判断。
我们姑且叫它 “无意识洗脑”:它藏在课间聊天里,躲在同学的吐槽中,没什么攻击性,却能慢慢磨掉孩子的主见。
01
“无意识洗脑” 不显眼,却在悄悄影响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没意识到孩子被影响,是因为这些 “洗脑” 的场景太普通了,普通到像日常聊天一样。
我之前刷到过一个女生的分享,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高一刚开学,她挺喜欢数学,觉得老师讲题很清楚。
可班里总有同学吐槽 “数学老师讲课太死板”“学数学根本没用”,连跟她玩得好的同桌,每天都念叨 “反正我学不会,混到毕业就行”。
![]()
一开始她还觉得老师讲得还行,可听得多了,慢慢也觉得 “数学真的没意思”。
于是她上课开始走神,作业也懒得认真写,最后高考数学成绩差了一大截。
后来她才发现,那些天天吐槽的同学,有人偷偷报了补习班,有人回家照样认真刷题,只有她,真把 “学不会” 的话当了真。
发现没有?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回来跟你说 “XX 同学特别讨厌,大家都不跟他玩”,可你问他 “XX 做了什么让你讨厌的事”,他却答不上来,只说 “同学都这么说”;
或者听高年级的孩子说 “考大学没用,不如早点去打工”,回来就跟你抱怨 “上学太累,不如不学了”。
![]()
这些话听着没分量,可对还没建立独立判断的孩子来说,就像 “耳边风”—— 吹得多了,心里的想法就跟着变了。
本来有兴趣的学科,慢慢不想学了;
本来该有的包容心,变成了跟着别人贴标签;本来该有的学习动力,被 “大家都这样” 磨没了。
02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更容易被 “洗脑”?
有家长可能会疑惑,我们天天跟孩子说 “读书有用”“要认真学习”,他听不进去;
可同学随便说句 “数学难”“英语无聊”,他倒记牢了。
其实这不是孩子 “不听话”,背后藏着 3 个心理学规律。
![]()
第一个是 “社会认同效应”。
人天生怕被群体排斥,孩子在学校里,比咱们更在意 “能不能融入大家”。
比如大家都吐槽数学老师,孩子哪怕心里觉得 “老师讲得还行”,也会跟着说 “我也觉得不好”,就怕被同学说 “你怎么跟我们不一样”。
第二个是 “认知吝啬鬼效应”。
大脑天生喜欢 “偷懒”。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更懒得 “费劲儿” 去思考。
比如同学说 “英语没用”,他不会去想 “学英语能看动画、能认识外国朋友”。
而是直接信了 “没用”—— 因为这样不用自己琢磨,省事儿。
![]()
就像咱们刷手机时,看到别人说 “这个东西不好”,也会下意识觉得 “可能真不好”,没心思去查证一样。
第三个是 “负面偏好”。
人对坏消息更敏感。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记同学的吐槽,比记你的叮嘱牢得多?
你说十遍 “学数学有用”,不如同学说一遍 “数学难死了” 印象深。
这是因为人类进化中,对负面信息更警惕,比如怕危险、怕被排斥,所以负面的话更容易被记住。
孩子也一样,同学的抱怨、吐槽,比家长的正面鼓励,更容易钻进他心里。
03
不用跟孩子 “对着干”,3 个方法帮他 “反洗脑”
其实不用怕孩子被影响,咱们不用跟他说 “你同学都是错的”,也不用逼着他 “别跟某某玩”;
只要日常多花点心思引导,就能帮他建立 “反洗脑” 的能力。
![]()
第一个方法:用 “提问” 代替 “说教”,让孩子自己想明白。
别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比如他说 “英语没用”,别急着说 “怎么没用”,可以问他:
“你看的那个奥特曼动画,里面的外国人说话是不是英语?要是你会英语,是不是能直接听懂他们说啥,不用等字幕?”
或者 “你上次想买的那个进口玩具,包装上的字是不是英语?要是你认识,就能自己看怎么玩了”。
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提问,比硬讲道理管用,他会自己发现 “原来英语有用”,而不是被动接受你的观点。
![]()
第二个方法:教他分清 “事实” 和 “别人的感受”,别被片面评价带偏。
孩子很容易把 “同学说的” 当成 “真的”,咱们要帮他拆清楚。
比如他说 “XX 同学很笨”,可以问:“你是看到他做题总错(事实),还是听同学说他笨(别人的感受)?
要是听同学说的,你要不要观察一下 —— 比如上课的时候,他是不是也会举手回答问题?
是不是只是这道题没学会,其他题其实会做?”
帮孩子明白,别人的感受不是事实,得自己亲眼看看、亲身体会,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下次再听同学吐槽,就会先想想 “这是真的吗”,而不是直接相信。
![]()
第三个方法:给孩子 “优质信息” 当 “盾牌”,对冲负面影响。
同学的话之所以有影响,是因为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少。咱们可以多给孩子看些 “好的例子”,比如:
找些简单的人物故事,比如 “你看楼下的姐姐,考上大学后去了很多地方旅游,还能给外国人当向导,这是不是学习帮她的?”
带他看有趣的科普书或纪录片,让他知道 “学习能懂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同学的 “吐槽” 更有吸引力。
另外,鼓励他跟喜欢学习的同学玩 —— 比如 “你跟 XX 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做题没那么难了?下次可以多跟他一起讨论题目呀”。
好的朋友会带他往好的方向走,比咱们说再多都管用。
![]()
其实 “无意识洗脑” 不可怕,怕的是咱们没帮孩子学会 “自己判断”。
孩子总要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不可能不被影响,但只要他能分清 “别人的想法” 和 “自己的想法”,能知道 “这话是不是真的”,就不会被带偏。
育儿从来不是把孩子护在 “真空” 里,而是教他在复杂的环境里,能守住自己的方向。
慢慢来,咱们陪着孩子一点点练,他总会越来越有主见。
![]()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