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报名学科竞赛?怕耽误专业课,又担心错过锻炼机会。” 相信不少大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纠结。
而在江苏科技大学,一届届学子用赛场的亮眼表现,给出了最生动的回答 —— 当竞赛成为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 “练兵场”,当导师的指导成为突破瓶颈的 “金钥匙”,成长便会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悄然绽放。
![]()
前不久,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幕,这场吸引全国 2700 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学生参与的“科创盛宴” 里,江科大学子的表现格外抢眼:81项国奖入账,不仅实现了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人工智能+”专项赛全赛道覆盖,更有6项作品拿下“揭榜挂帅” 专项赛特等奖。
鲜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份成绩,校团委从2024年9月就启动了校内选拔,专家团队陪着学生一遍遍打磨方案,从选题方向到答辩技巧反复模拟;有个团队为了优化船舶节能装置的设计,在实验室熬了近20个通宵,导师更是每天带着检测设备来现场指导,直到数据达标。
![]()
如果说“挑战杯”的捷报展现了江科大学子的创新广度,那么第十八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的成绩,则凸显了他们深耕专业的精度。
作为“图学界奥林匹克”,本届大赛吸引1001所高校、近48万学子参与,江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的参赛团队一举斩获23项国奖——6个个人一等奖、9个个人二等奖、8个个人三等奖,还拿下机械类团体三等奖,成图技术赛道个人获奖总数更是稳居江苏省高校第一。
![]()
备赛时,队员们从2月就开始啃绘图规范,7月的集训里,指导老师拿着游标卡尺,逐点检查他们画的零件图,小到一条线的粗细、一个尺寸的标注,都要求精准无误。有位队员后来回忆:“当时觉得严格,直到比赛时看到自己的图纸在众多作品里脱颖而出,才明白那份‘较真’有多重要。”
无论是“挑战杯”的创新突破,还是“高教杯”的专业深耕,每一份荣誉背后,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托举。
在“挑战杯”团队卡壳在船舶装备控制系统设计时,机械工程学院的李教授带着他们查阅了近百篇文献,还联系了江南造船的工程师远程指导;“高教杯”选手对复杂曲面建模困惑时,制图教研室的王老师专门制作了3D模型,拆解每一个建模步骤。
![]()
而这些老师,正是江科大雄厚师资力量的缩影: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博士占比超七成,不仅有海外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还有27个省级及以上创新与教学团队。更难得的是,该校把竞赛指导纳入教师考核,鼓励导师从课堂教学延伸到 课外实践,让专业知识真正“活”在学生的实践里。
在这样的培育下,学生的成长远不止一张获奖证书,还有对未来的笃定。数据更能说明一切:江科大2024届本科毕业生近三成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不少用人单位评价 “江科大的学生,上手快、能扛事”。
![]()
从赛场的一次次突破,到毕业后在岗位上的从容应对,江苏科技大学始终把学生成长放在核心位置。
对于那些渴望在实践中成长、想把专业学扎实的考生和家长来说,这样一所能帮学生把“纠结”变成“收获”、把“潜力”变成“实力”的高校,无疑是值得托付的成长沃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