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你捐赠的衣服去哪了吗?
是温暖了山区孩子的寒冬
还是送到了困境家庭的手中?
近日,一则关于旧衣捐赠的新闻引发热议。四川黄女士的经历,给出了一个荒诞又寒心的答案——她满怀善意捐赠的旧衣,竟被直播间包装成“孤品精品”。为印证猜想,她以88.89元的价格买回,那颗长辈随手缝上的普通纽扣,证明确为她捐赠的衣服,戳破了这场灰色产业链的骗局。
![]()
![]()
相关新闻报道截图
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善意不该被消费”“慈善之心就这样被践踏”……
也有不少人质疑,“捐赠流程如何公开透明”“怎样才能让捐赠的衣服真正到需要的人手里”……
也有真正收到过捐赠的人说,“捐赠衣不只为御寒,更是陌生人递来的善意,让我们相信‘有人在偷偷爱着你’”……
![]()
![]()
![]()
![]()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直播间里的“孤品”“尾货”“古着”,竟是经简单熨烫的捐赠旧衣;印着“扶贫助困”的回收箱,成了商业机构敛财的幌子。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有网友花399元买回十年前捐赠的羊绒大衣,通过亲手缝制的特殊纽扣确认身份;也有买家在口袋发现原主人的纸条、发圈甚至住院手环……
融融观点
当“公益捐赠”沦为“论吨收、按件卖”的暴利生意,回收箱沦为不法商家的“免费货源地”,受损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
对消费者而言,这绝非简单的“买错货”,花高价买旧货已是经济损失,未经规范消毒的二手衣物可能携带细菌、霉菌,更直接威胁身体健康,直播间的虚假宣传正在透支网购信任。
而商家刻意隐瞒衣物真实来源,用“独特设计”“仅此一件”的话术误导消费,本质上是侵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欺诈行为,触碰了法律红线。
对捐赠者来说,投入回收箱的不仅是旧衣,更是对陌生人的同理心与对公益的信任;可当善意被恶意消费,越来越多人会对捐赠望而却步。旧衣里裹着的是普通人的善意,不是商家牟利的筹码;直播间该有的是诚信经营,不是混淆视听的谎言。
我们追问的不仅是衣物去向,更是善意的归宿。当每一件捐赠衣都能精准抵达需要的人手中,当每一次消费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善意才不会被消耗,信任才不会被透支。
你会捐赠旧衣服吗?
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大家不穿的旧衣服都怎么处理?
记者:武文雯
编辑:杨润婷
值周:张辉 黑浩川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九章 附 则
第八十八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噪声排放,是指噪声源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噪声;
(二)夜间,是指晚上十点至次日早晨六点之间的期间,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另行规定本行政区域夜间的起止时间,夜间时段长度为八小时;
(三)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用于居住、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机关团体办公、社会福利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四)交通干线,是指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内河高等级航道。
第八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方噪声污染防治具体办法。
第九十条本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同时废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