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记者 梁燕则)“爷爷,这个花纹怎么刻才够圆?”儿时作坊里,稚嫩的声音围着刻月饼模具的老人打转,阳光透过窗棂,将祖孙俩的身影与木刻纹路叠在一起——那时的陈国虎还不知,爷爷手中那把磨得发亮的刻刀,正将“匠心”二字悄悄刻进他的心里。
![]()
今年41岁的陈国虎,已在版画领域深耕二十年。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月饼模具雕刻师,那些印着牡丹、福字的木质模具,不仅是节庆的符号,更是他最早的“匠心启蒙”:看爷爷如何用平刀削出流畅线条,用圆刀挖刻出饱满花纹,将一块普通木头琢磨成能印出好纹样的器物,每一刀的轻重、每一笔的转折,都藏着不疾不徐的专注。耳濡目染间,他对刻刀与木材的“对话”生出好奇,十来岁便偷偷拿起小刻刀,在废木料上模仿着刻图案——哪怕手被磨红,线条刻得歪歪扭扭,也愿意对着一块木头反复琢磨,直到刻出满意的纹路。
![]()
这份对“磨好每一刀”的执着,成了陈国虎长大后的人生选择。他主动报考版画专业,系统学习构图、刀法、拓印,把儿时的“玩闹”变成了对“匠心”的严肃追寻。“爷爷刻模具讲究‘纹要顺、形要正’,版画讲究‘刀要稳、墨要匀’,本质都是‘慢工出细活’。”他始终记得爷爷的叮嘱,练习刀法时,会对着一块木板反复练习直刀、斜刀、圆刀的运用,直到手腕能精准控制刻刀的深度;拓印时,会仔细调整宣纸的湿度、滚筒的力度,哪怕只有一处墨色不均,也会重新来过。
![]()
![]()
多年来,陈国虎的刻刀从未停歇。他的作品里,藏着对“匠心”的极致打磨:在创作《村口老槐树》时,为了还原树皮的粗糙质感,他特意选用硬度较高的梨木,先用三角刀刻出深浅不一的竖纹打底,再换平刀一点点削出树皮的凹凸肌理,单是树干部分就反复修改了十几次——有时刻完觉得纹路太规整,少了自然的斑驳感,便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边缘,再补刻几刀细碎纹路;有时觉得光影过渡不够自然,就调整刻刀角度,让线条的深浅随光影变化,直到站在作品前,能让人仿佛摸到老槐树粗糙的树皮。他的作品既保留传统版画的古朴线条,又藏着现代生活的细腻观察,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凑近细看。
![]()
![]()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一刀一木”的匠心,他还开办了培训班,从握刀姿势教起,手把手指导学员感受刻刀与木材的触感。学员初学刻圆形图案时,常因手腕不稳刻出扁圆,他不会直接纠正,而是拿起刻刀示范:“手腕要贴紧木板,刀刃与木纹呈45度角,每刻一点就轻轻转动木板,力道要像揉面团一样均匀。”他还会把自己刻废的木板带给学员看,指着上面深浅不一的刀痕说:“这些都是我练刀时的‘功课’,匠心不是一次刻成的,是在无数次调整里磨出来的。”看着学员们从“刻不直线条”到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陈国虎总说:“匠心不是藏起来的,是通过每一刀传下去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