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蜡梅如何从村民的背篓中走出,蜕变为年均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百万元的“出圈”IP?
日前,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返乡青年邓纪会手持一束家乡的蜡梅登台分享,让这缕来自家乡的梅香“飘”进公众心田。
文化赋能 蜡梅“身价”翻倍涨
“梅兰竹菊,梅为首位。康乃馨、非洲菊贵的时候都能够卖到几十块钱一把,那为啥我们的花只能卖几元钱?”2018年,有着多年花艺培训经验的邓纪会返乡,常对着蜡梅发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个让她苦恼的问题,也正是当时制约素心村发展的瓶颈。
素心村,村以素心蜡梅花命名,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孕育出香气馥郁的素心蜡梅,这里种植蜡梅的历史已有800余年。
20世纪90年代,邓远富等一批村民逐渐发现本地的蜡梅是“稀罕货”,国内其他地方少有,于是便开始尝试压条繁殖蜡梅。村民们每到寒冬时节砍下蜡梅花枝,用背篓背到北碚街头和主城区去卖。
眼看着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家年收入从最初的几百元增加到2000年的近万元,村民们纷纷跟风种植,却也催生出无序竞争的乱象。
“后来卖花的人比买花的还多,价格越压越低,一支鲜切花才两三元。”素心村党支部书记李小云回忆。没有统一标准,花农们各自为战,残次品花枝充斥市场,更没人想到要做深加工。每至花期结束,凋谢的花瓣散落一地,但村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花烂在地里。
怎样帮村民走出一条新“花路”?邓纪会把突破口放在了文化赋能上,决心从延长产业链入手。凭借专业的花艺设计能力,她将原本几元一把的干蜡梅重新包装,打造成20元至50元的精致花束,以及200元一盒的高端蜡梅礼盒、中式插花作品。近几年,她又进一步拓展品类,开发出蜡梅花茶、盆景、品种苗、文创周边,研发出蜡梅纯露、精油、面膜等日用化妆品。文化赋能,精深加工,让素心村的蜡梅彻底摆脱了廉价标签,实现了“身价”倍增。
授人以渔 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提升蜡梅价值的同时,邓纪会还想着“授人以渔”,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针对村里的留守妇女、残疾人群体,她专门开设培训课程,教大家把蜡梅制作成胸针、发卡、车挂、香熏等文创产品,让村民们手握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村民魏登荣就是受益者之一。3年前,因脚部残疾被迫下岗的他一度心灰意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当地残联举办的短期培训班,而授课老师正是邓纪会。“邓老师带我入了门,后来我又自学网络课程,手艺慢慢就精进了。”魏登荣说。
如今的他,凭借精巧的手工技艺,成了村里民宿争相邀请的手工老师,上一次课能拿到200元课时费;每年年底村里办蜡梅节时,他还会在会场支起摊位,一边售卖手工制品,一边教小朋友做蜡梅文创,摊位前总能围满热闹的人群。
近年来,随着素心村蜡梅声名远扬,素心村的名声也愈发响亮,客流量及旅游收入也逐年攀升。
“每年12月底至来年2月举办的蜡梅文化艺术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22届,早就成了我们村的‘金字招牌’,给村民和村集体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李小云举例道,“乡村旅游给60岁以上村民带来的变化尤其明显,他们做农活可能体力跟不上,但凭借在蜡梅节卖鲜切花,每天也能收入200到300元。”
在素心村,蜡梅不仅是经济作物,也是文化载体。在邓纪会的发起下,村里办起了花艺培训班,她常对村民说:“插花蕴含着许多哲理,讲究平衡,左边重了,右边轻了,容易失衡,而生活也需要平衡;插花还讲究距离,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就像人与人的关系,距离合适就舒服。”在蜡梅与花艺的熏陶下,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也愈发丰盈。
场景创新 文艺赋美出新彩
蜡梅博览园是素心村的标志性景点。而这座博览园的诞生,还要从一句网友留言说起。“2018年前后,有网友留言说‘蜡梅宣传虽然好,走进一看全荒草’。”李小云坦言,这句留言提醒了静观镇党委和政府:蜡梅产业要发展,必须有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的实体场地。就这样,蜡梅博览园项目加速落地。
2020年,汇集了村内100余个蜡梅品种、由村集体运营的蜡梅博览园正式开园,蜡梅文化艺术节也随之迁至园内举办。每到隆冬时节,室外天寒地冻,园内却热闹非凡。素心村村民凭身份证可免费入园,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一同赏梅、品梅,感受蜡梅文化的魅力。
博览园的落成进一步扩大素心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推动素心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变化非常大,2019年提升了博览园外围的一小部分,去年以来,村里在环境、道路、绿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改造。”李小云介绍。
在为游客提升体验感方面,素心村同样别出心裁。
漫步素心湖畔,民宿与文创工坊相得益彰。游客们既能在此选购心仪的蜡梅鲜切花、盆景及文创产品,又能体验手工插花的妙趣,感受花艺、花宴的精致风情。
浓厚的艺术气息,更让素心村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通过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展艺术乡建,志愿者们在村内绘制了大量以蜡梅为主题的墙绘,“蜡梅墙”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点;每逢传统节日,村里举行“静观夜话”活动,村民与高校师生围坐在树下,一起剪纸、写诗、唱民谣,脉脉诗情在村庄里静静流淌。
立冬的脚步渐近,素心村的蜡梅又将迎来盛放期。这座有着800年种梅史的“蜡梅之乡”,正以蜡梅为媒、以文化为翼,飞向更广阔的未来。(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钰莹)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