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远离大陆隔着波涛汹涌海峡的台湾岛,成为东亚海域的“香饽饽”——海盗成为开发者,荷兰、西班牙、明清、日本五方势力抢着瓜分,在这一片孤岛上演着中式海盗、欧洲列强和东亚王朝的“三国杀”。
![]()
在这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利益博弈中,既有刀光剑影的军事冲突,也有暗流涌动的经济较量,更不乏文化与宗教的碰撞,最终清朝统一了台湾,决定了东亚未来三百年的格局……
现在,本文柳妹就讲述这一切的缘由,以及在这一场博弈中台湾的战略重要性密码。
一 葡萄牙 “路过打卡”,却错失占领先机?
在十六世纪中叶,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者在世界航海开拓殖民地的时候,就发现了台湾。
西方殖民者最早发现台湾,始于1544年,一支葡萄牙商船队正从澳门驶往日本,途经台湾东海岸时,在甲板上用望远镜眺望到台湾岛,立即被岛上葱郁的山脉、绵长的海岸线美景震撼,随口惊呼“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中文名就是“福尔摩沙”。
![]()
虽然葡萄牙人并未登陆台湾建立据点,仅将其作为航海标记。但是,台湾“福尔摩沙”这个名字,却在1554年葡萄牙制图家罗伯・欧蒙绘制的世界地图,传遍了欧洲,成为台湾在西方文献中的首个正式称谓。
由于葡萄牙制图家把台湾标注为“福尔摩沙”,这也为后来欧洲殖民者占有台湾埋下了逻辑。在欧洲殖民者看来,“命名即宣告”,台湾这一座“美丽之岛”就纳入了西方殖民扩张的潜在目标清单之中。
葡萄牙殖民者主要聚集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航路主要以澳门为登陆的港口,航路并不需要绕行台湾。因此,虽然他们给台湾留下了浪漫的名字,却选择了“路过不入”,错失了占领台湾的先机。
![]()
葡萄牙绘制台湾地图
二、海盗逆袭:明朝“海匪”如何意外盘活台湾博弈棋局?
葡萄牙人虽未深入开发台湾,但为后续各方势力对台湾的争夺埋下了伏笔,真正推动台湾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是明朝的海盗群体。
1 古代台湾历史
古代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台湾,如战国至秦汉时候,台湾就称为“瀛洲”;汉代称为“东鳀”,三国时候称为“夷洲”,孙权就曾派卫温率舰队造访过台湾。
隋唐至宋元的时候,台湾又叫流求/琉求,史书也记载,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琉求”。但明朝中期之前,台湾主要由原住民世代居住,汉人活动范围有限,尚未形成规模化开发。
![]()
真正推动大陆汉人在明朝中后期开发台湾,盘活台湾在国际多方博弈的棋局,就是明朝的海盗与走私集团。
![]()
2 海盗林道乾开发台湾
明朝中期,为了防止东南沿海倭寇的抢劫和骚扰,推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对于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一些山区多,不适合农耕只能靠海为生的居民来说,只能偷偷航行远走到东南亚、印度洋一样,从事走私贸易和海盗活动。
于是,当时福建沿海以林凤、蔡牵、颜思齐、郑芝龙为代表的武装海商集团,频繁利用台湾作为避风港、补给站和走私基地,自然在台湾早期开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林道乾
如1566 年,广东潮州海盗首领林道乾在大陆经过海战,被当时明朝福建总兵俞大猷打败后,只能率领50 余艘战船退守台湾北港(今台南)。在台湾的林道乾,借着台湾海峡风高浪急和山脉丛林的优势,躲避了明朝官兵的追捕。
3 海盗们在台湾的贸易活动
之后,林道乾率领手下在台湾的打鼓山下造船扩军,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活动,用大陆的铁器交换台湾原住民的鹿皮,再将鹿皮、蔗糖销往日本换取白银,从而打通了台湾与东南亚、日本的贸易线。
伴随贸易活动的拓展,海盗头领林道乾把贸易目光投向了泰国,经常派船队往返于台湾与泰国(暹罗)北大年之间,甚至通过与暹罗(泰国)国王联姻巩固在泰国的贸易据点。由此可以看到,海盗林道乾成为首个在台湾建立稳定据点的汉人势力。
![]()
又如在1574年万历年间,具有“东南海王”之称的海盗林凤率领舰队被明朝水师击败之后,逃到了台湾魍港(今嘉义布袋)为基地展开活动,虽然最终离开,但为台湾带来了人口和物资流动。
4 颜思齐对台湾的开发
在明朝盘踞在台湾的海盗群体中,最具代表性就是颜思齐。颜思齐原为福建海澄人,因杀人逃亡日本。后来又在日本组织“十八芝”集团,率领众部下在台湾笨港(今云林北港)一带登陆,直接建立“十寨”聚落,招募福建的闽南移民开垦农,种植稻米甘蔗,并与日本、吕宋进行走私贸易。
颜思齐集团由于在台湾引入大陆的农耕技术,推动台湾从单纯的渔猎经济,逐渐转向农业和贸易双结合的经济模式。他对台湾的贡献,使后人赞许台湾汉人的开拓,开始于颜思齐。
![]()
颜思齐
颜思齐的副手——郑芝龙,就是收复台湾功臣郑成功的父亲,更是把这一份基业做大做强郑芝龙一方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合作垄断贸易,一方面在 1628 年接受明朝招安,成为福建水师将领,既合法掌控台湾海峡航线,又为郑家集团壮大海上贸易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5 海盗活动对台湾荒岛开发的价值
虽然这些明朝海盗对台湾的“开发”,不是出于建设的初衷,但是他们在台湾的活动,却客观上让台湾完成了从“荒岛””到“宜居地”的转变。
最为重要,海盗在台湾的迁移,使汉人聚居区从台湾的南部扩散到北部,人口增至数万。海盗以台湾为中转站,将中国大陆的丝绸、瓷器运往日本、东南亚,再带回白银与特产,这种贸易模式间接推动了台湾的开发——港口建设、物资集散、农业开垦,台湾的蔗糖、鹿皮贸易由此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这些成果,恰恰也成了后续各方势力争抢的“核心资产”。
![]()
所以,明朝官方虽然视海盗为威胁和违法者,但客观上,他们的存在填补了明朝台湾开发的“权力真空”,推动台湾与大陆的融合。历史有时就是如此吊诡:官方眼中的“边患”,却成了开发宝岛的“先锋”。
三 荷西争霸:一场为贸易垄断的台湾 “南北大战”
虽然明朝海盗们在台湾的活跃,开发了台湾。但此时的明朝,在东南沿海推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对台湾仅视为“东番蛮荒之地”,未设正式行政机构,这为后续各方势力的介入和博弈创造了机会。
1 荷兰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虽然葡萄牙殖民者对台湾只是路过,但真正将台湾纳入全球殖民体系的,是下一个登场的玩家——荷兰东印度公司。
![]()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进攻葡萄牙盘踞的澳门失败之后,又被明朝水师驱逐澎湖,之后只能占据台湾南部大员(今台南安平),建起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直言将台湾打造为东亚贸易的重要核心据点,垄断中国—日本—东南亚转口贸易的生丝、瓷器、鹿皮、糖等高利润商品。
可以看到,荷兰人在台湾的策略是“以商养战”通过引入甘蔗种植技术,建立“殖民版土地垄断”—— 推行“王田制”,汉人农民要缴高额地租,原住民被强制劳役,所有贸易利润全被东印度公司收入囊中。
同时,荷兰积极在海上贸易中与日本、东南亚商人交易,将台湾变为“贸易枢纽”。根据记载荷兰在台湾垄断贸易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如《热兰遮城日志》记载,仅 1636 年,荷兰就从台湾出口蔗糖近 5000 吨,垄断利润震惊欧洲!
![]()
2 西班牙占领台湾
荷兰的垄断,令当时另一个欧洲殖民强国西班牙是坐不住了,他们也强与荷兰抢台湾这一肥肉。于是,1626 年西班牙舰队从菲律宾出发,抢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建起圣萨尔瓦多城。两年后,又攻占了台北淡水建立据点,构建“圣多明各城”。
西班牙的目标很明确,制衡荷兰在台湾南部的势力,保障本国从东南亚吕宋(菲律宾)马尼拉到大日阪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安全,使台湾成为西班牙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继站。
1634年,西班牙势力达至巅峰,控制台北、宜兰等地,在台湾就形成荷兰和西班牙“南荷西北”的对峙格局,两国贸易矛盾尖锐,最终在 1642 年爆发了荷西战争。
![]()
3 荷兰取得胜利,最终占领全岛
在这一场战争中,贸易垄断权是核心——谁能控制台湾,谁就能主导东亚海域的商品流动。
当时,荷兰军队先北上进攻基隆,西班牙守军因补给不足,再加上台湾原住民的反抗,最终西班牙守军抵抗数月,就宣告战败撤离。这一场战争之后,荷兰最终统一台湾全岛,获得台湾全部的殖民权,成为首个全面掌控台湾的西方势力。
四 郑成功收台:殖民统治与抗清基地的终极对决
在荷兰独占殖民台湾的三十八年中,台湾成为荷兰连接中国、日本、东南亚的中转站。他们允许中国商人运货至台,再由荷兰船转运至日本或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形成“三角贸易网。”
![]()
1郑成功家族在东南沿海势力的崛起
但在期间,台湾对岸的中国大陆,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明朝末期面临内忧外患,无力顾及海上事务,只能采取“以盗制盗”策略。
于是颜思齐手下的海盗——郑芝龙,在主子去世之后,就整合他留下的海盗势力,拥船数百、兵数万,控制东南沿海航运。当时,郑芝龙集团不仅既做海上贸易,也对来往船只收“保护费”,甚至敢于与贸易活动有冲突的荷兰舰队交战。
最著名一役是1633年料罗湾海战。荷兰联合刘香海盗企图逼迫明朝开放贸易,郑芝龙就率领百余艘战船迎击,最终使用火攻战术大破荷舰,击沉多艘,取得了1633年料罗湾海战的胜利,迫使荷兰重回谈判桌。
![]()
这一战役胜利,也震惊了荷兰殖民者,证明中国人的海上力量已不容小觑。战后,明朝招安郑芝龙,授官总兵,使其成为东南海军的实际掌控者。
2 郑成功收复台湾
后来,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当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反清复明事业的失败,急需一块稳固的后方基地—台湾成了他的唯一选择。于是,荷兰 vs 明郑:殖民统治与抗清基地的碰撞就产生了。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将士、数百艘战船进攻台湾。经过八个月围困和战斗。期间,郑成功采取“围城断粮”策略,切断荷兰与东南亚的物资补给线,还争取到台湾原住民和汉人移民的支持。
最终在1662年2月1日郑军抓到了时机,趁夜发动总攻,炸开热兰遮城城墙,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
![]()
当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推行屯田、鼓励移民、传播中华文化,为台湾开发奠定基础。
3 荷兰 vs 明郑的较量核心
荷兰 vs 明郑的较量核心,就是“殖民贸易权”与“抗清生存权”的对抗:荷兰目的使保住东亚的贸易枢纽,郑成功要夺反清复明的基地,最终郑成功的民族大义加上台湾民众支持,获得了胜利,建立明郑政权,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华政府的治理体系之内。
五 清朝统一:终结分裂,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郑成功收复台湾没多久就去世了。郑成功子孙在台湾建立的明郑政权,虽以“反清复明”为旗号,实则却走向割据,拒绝清朝招抚,企图脱离中国成为如朝鲜一样的藩属国。
虽然清朝多次派使者招抚,提出“剃发归降即可保爵位”,但明郑政权却拒绝,欲求独立,双方在海峡两岸持续对峙 20 余年。
![]()
明郑政权统治台湾的二十年,推行“屯田制”,进一步开发土地,还引用了大陆的行政制度,强化台湾的汉人社会根基。但最终在1683 年,康熙帝命施琅率领水师进攻台湾,在澎湖海战中击败明郑舰队,直逼台湾本岛。郑成功之孙郑克塽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明郑政权覆灭。
台湾回归之后,在1684 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可以看到,明郑政权VS清朝博弈的本质,也是“国家统一”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较量,最终以清朝的统一结束了台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
六 日本暗战:不派兵却控贸易,隐形玩家的博弈套路
在东亚多方势力为争夺台湾的博弈中,当欧洲殖民者与明清政权打得火热时,日本并未直接出兵,却是通过贸易活动,悄悄介入争夺台湾的博弈。
![]()
17 世纪的日本,正处于江户时代,虽推行“锁国政策”政策,但国内对台湾的蔗糖、鹿皮需求极大。
于是,日本通过官方授权的“朱印船”,与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明郑政权都保持贸易往来,维持蔗糖、鹿皮、生丝等贸易活动。虽然当时的日本人不追求对台湾的直接统治,却通过控制贸易份额,却间接影响台湾的商贸格局。
这也就是说,当时如果荷兰或者明郑政权一方势力垄断台湾的贸易,日本就会转向其对手,打破垄断,借此维持自身利益平衡,从而成为这一场博弈中 “隐形的制衡力量”。
结语:
可以看到,十七世纪的台湾,并非边陲孤岛,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中国东南海疆的门户,如“肥肉”吸引着各方势力争相瓜分。
![]()
回顾十七世纪台湾的海盗开发到清朝设府,从殖民争夺到主权回归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台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所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