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产品力,往往不是来自功能堆叠,而是来自对用户视角的深刻理解。本文从方法论层面切入,探讨如何跳出“解决方案思维”,回归“问题本身”,构建更具穿透力的产品洞察框架。
———— / BEGIN / ————
产品经理的“专业”与“聪明”,一旦脱离了用户视角,便成了致命的“自嗨”。
一次被BOSS灵魂DISS的“自嗨式”规划
在2020年初,我所在的一家头部教育机构启动了OMO(线上线下融合)战略。作为课程产品负责人,我怀着巨大热情规划了四个阶段的方案:
阶段一和阶段二,实现线下与线上课程的灵活互转,平稳通过评审。
阶段三和阶段四,我自诩为“神来之笔”——设计了“混合课程包”(一门课中部分线上、部分线下)和“课程捆绑搭售”(将一对一、小班、大班课打包销售)。我深信这既能创新授课模式,又能大幅提升客单价,是推动增长的双重利器。
然而,在向总经理汇报时,我迎头撞上了两个直击灵魂的提问:
“这个需求是家长跟孩子的需求吗?”“如果你自己是家长,你会购买这个混合包,还是一个单纯可以随时切换的课程?”
我瞬间哑口无言。我所有关于“创新”与“增长”的精妙论证,在“用户是否需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面前,土崩瓦解。我所有的设计,都基于一个企业内部视角:如何把课包卖得更贵、如何把产品绑得更紧、如何创造出新的收费名目。
而真实的用户视角呢?家长和学生的核心诉求仅仅是学习的便利性、效果的确定性和选择的灵活性。
一个“可随时按需转换”的课程,远比一个被预先设定好、无法更改的“混合课程包”更具吸引力。那个看似精妙的“捆绑搭售”,在用户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昂贵且不实用的“强制消费”。
最终,阶段一和二期顺利上线,而阶段三和四则无疾而终。这个教训像一记警钟,至今在我耳边长鸣。
另一个“自嗨”陷阱:那个“无所不能”的智能排班系统
我的故事并非孤例。在HR SaaS领域,一位负责考勤系统的产品朋友,也曾设计过一个功能强大的“智能排班”系统。
他为其加入了复杂的规则引擎:支持按工时、业务峰值、员工技能标签甚至实时客流进行自动优化排班。他自豪地认为,这将为企业HR和门店经理节省大量时间,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真实的用户——那些店长们——却抱怨连连。“这个排班结果虽然效率最高,但完全不近人情!”“它把需要接送孩子的张姐排到了晚班,把要上学的小李排了通宵班,我手动调整起来比从头排还费劲!”
他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自我陶醉,忽略了用户(店长)除了效率,还有管理团队士气、照顾员工个性化需求的深层诉求。一个好的排班系统,核心不是追求数学上的最优解,而是提供一个“足够灵活和人性化”的辅助工具。
这两个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相:当我们剥离所有内部指标和商业诉求,产品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你是否站在用户的视角看待问题,它是否解决了用户在一个真实、具体的场景中,最想被解决的那个问题,
方法论实践:一套“杀死自我”的用户视角四阶操作法
意识到“自我”是问题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一套可执行的方法,将“用户视角”从口号变为肌肉记忆。
第一步:归零心态——清空你的“KPI”和“自我”
在分析需求前,先进行“精神卸妆”,把“营收”、“增长”、“KPI”这些妆容,以及“我要证明自己”的内心戏,一并卸掉。
忘掉目标与角色:在用户访谈阶段,忘掉你是“产品经理”,忘掉公司要“主推XX战略”。你只是一个好奇的倾听者。
警惕“自我”的信号:当你对一个方案“爱不释手”,反复在脑中预演它成功后的场景时,就要拉响警报。这往往是“自我”在作祟。此时,强迫自己去找三个反对它的理由,或者去验证它最不成立的一个假设。
第二步:需求“身份证”检验
在写下任何一个需求时,强制为其填写以下“身份证”信息:
用户真身:不是“用户”或“老师”,而是“那位下午四点下课后,只有晚上九点后才有空处理报销单据的班主任李老师”。
场景实录:不是“在某种情况下”,而是“在周三晚上九点半,她哄睡孩子后,在沙发上用手机,希望用5分钟完成报销申请,然后赶紧休息”。
本能动机:不是“提升报销体验”,而是“她只是想无脑操作、尽快拿到垫付的钱,并且绝对不想因为贴错发票被财务打回来”。
如果填不清晰、不具体,这个需求的出发点就值得怀疑。
第三步:启动“灵魂三问”绞杀
用以下三个问题,对你的方案进行无差别攻击:
“所以呢?”:向一个完全不懂业务的亲友介绍你的功能。如果他听完反问“所以呢?这对我有什么用?”,你能否用一句话讲明白?讲不明白,说明价值不直白,就像那个“混合课程包”。
“还有呢?”:当业务方提出“我们要做课程捆绑”时,连续追问“还有呢?”“为什么要捆绑?”,直到挖出“是为了提升线上课学员增长”这个本质目标。那么,解决“线上学员增长”的问题,只有“捆绑”这一种方式吗?
“凭什么?”:你笃定用户会喜欢这个功能,凭什么?是看到了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还是听到了海量的用户反馈?如果都没有,那这份自信很可能源于你的“想当然”。
第四步:执行“角色反转”预演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在设计定稿前完成。
操作:召集评审会,但规则改变:你本人不能讲解原型和PRD。你必须将位置让出来,邀请一名对项目背景了解最少的同事(如一位测试工程师或一位新员工),让他完全扮演用户,仅根据你的设计稿,尝试完成核心任务。
过程:你会被迫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眼睁睁地看着“用户”在某个按钮前徘徊、误解某个术语、在多余的步骤里抱怨。你会听到他最本能的困惑:“我点这里干嘛?”“这个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该选哪个?”
价值:这个过程会极其残酷地暴露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设计假设”。它能无情地把你从“设计师”的宝座上拽下来,重新感受作为一个“使用者”的困惑与无助。
那次被BOSS“灵魂DISS”的经历,成了我产品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深刻理解了那句话:一切商业的起点,是用户获益。
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天然地站在公司与用户之间。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倒向公司一边,甚至将公司的目标内化为满足“自我”的工具。但真正的产品高手,会坚定地站在用户一边,成为公司战略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过滤器”和“翻译官”。
“站在用户视角”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通过“归零心态”、“身份检验”、“灵魂三问”和“角色反转”来刻意练习的“杀自我”体操。
下次当你为自己的“天才构想”而热血沸腾时,请务必完成这套体操。它会冷静地告诉你:此刻驱动你的,究竟是成就用户的真心,还是那个渴望被认可的、膨胀的自我。
请记住,我们设计的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唯一价值,由用户在具体场景中获得的轻松与效率来定义。
本文来自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面试技巧、商业知识等等等?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