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
”和“”,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中国空间站
神舟二十号飞船疑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载人返回任务推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1 月 4 日消息,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北京时间 11 月 4 日顺利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计划于 11 月 5 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已经开始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1 月 5 日最新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 11 月 5 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 人工智能
英伟达发射首个太空 AI 服务器,谷歌也宣布启动太空 AI 计划
![]()
图片来源:谷歌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但地面数据中心面临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管理难题。因此,英伟达、谷歌等科技巨头开始探索太空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当地时间 11 月 2 日,英伟达首次将 H100 GPU 送入太空,搭载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雷德蒙德的初创公司 Starcloud 的 Starcloud-1 卫星上。作为目前 AI 领域的主力训练芯片,H100 配备 80GB 内存,其性能是此前任何一台进入太空的计算机的上百倍。在近地轨道上,它将测试一系列人工智能处理应用,包括分析地球观测图像和运行谷歌的大语言模型(LLM)。
接着在当地时间 11 月 4 日,谷歌宣布将启动“太阳捕手”(Project Suncatcher)计划,旨在将 AI 数据中心部署到太空,充分利用远多于地球表面的太空太阳能。谷歌计划将携带谷歌 TPU 芯片的卫星星座部署在晨昏-太阳同步近地轨道(dawn–dusk sun-synchronous low earth orbit,LEO)上,以最大化太阳能收集并减少对电池的需求。现在,谷歌正在测试其第六代 TPU 芯片 Trillium 在太空辐射耐受性、散热管理和在轨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其中辐射测试表明,这款芯片可以承受高达 2000 拉德(rad)辐射,远超预期的 750 拉德,表明该芯片在太空辐射环境下的耐久性。谷歌计划在 2027 年初发射两颗搭载 TPU 的原型卫星,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此外,谷歌的长期目标是在 21 世纪 30 年代中期实现太空数据中心的商业化运营,届时发射成本的降低将使太空数据中心更具经济竞争力。(IEEE Spectrum,谷歌)
· 医学
日行3000步也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方面,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即便是日行 3000 至 5000 步这样适度的运动量,也能对延缓认知衰退产生显著效果,这对于一些难以达到更高运动量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
这项研究依托“哈佛大脑老化研究”项目(the Harvard Aging Brain Study),该项目旨在探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选取该项目中 296 名年龄 50 至 90 岁的受试者,研究开始时这些受试者均未表现出认知障碍的迹象。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追踪,定期通过认知测试和脑部成像评估其认知功能与脑病理变化,并要求受试者佩戴计步器记录每日步数。结果显示,每天步行 3000 至 5000 步,可以帮助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衰退约 3年;日行 5000 至 7500 步可延缓认知衰退约 7 年。这一发现表明,无需高强度锻炼,适度步行即可产生显著的认知保护效应。(《自然》新闻)
· 天文学
天文学家探测到史上最强黑洞耀斑,能量约相当于10万亿个太阳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天文学家近日确认了有史以来最明亮的一次黑洞爆发事件,其峰值亮度比太阳亮了 10 万亿倍,被认定为一次“超级耀斑”。
该爆发最早于 2018 年被探测到,但直到 2023 年,研究人员才意识到其非同寻常的性质: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它始终保持着异常明亮的状态。借助凯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的后续观测,研究人员确认该天体距离地球约 100 亿光年。其持久而强烈的辐射表明,此次喷流释放的能量比以往记录中任何黑洞耀斑高出 30 倍。研究团队排除了超新星爆发、引力透镜效应等其他可能机制,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一颗至少比太阳重 30 倍的大质量恒星在过于靠近黑洞时,被黑洞强大的引力撕裂。目前,耀斑尚未完全消退,暗示此恒星仍未被黑洞彻底吞噬。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11 月 4 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自然》新闻)
· 地球科学
科学家在南极挖到迄今最古老的冰,里面裹着史前空气
近日,美国研究团队在南极东部艾伦丘陵(Allan Hills)地区发现了距今约 600 万年的冰芯,其中还封存着迄今最古老的空气。这一发现为研究地球远古气候提供了直接样本。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牵头的美国最古老冰川勘探中心(COLDEX)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冰芯中封存的空气中惰性气体氩的同位素,直接确定了冰芯的年龄为 600 万年,突破了以往冰芯记录不超过 80 万年的限制。通过对冰中氧同位素的测量所得到的温度记录显示,该区域在过去 600 万年间经历了约 12 摄氏度的长期、渐进式降温,表明这些冰形成于地球比今天更温暖的时期。这是人类首次直接量化南极洲在过去 600 万年间的降温幅度。研究团队计划在 2026 至 2031 年间继续在该区域钻探,以期获取更古老的冰样,进一步揭示地球气候演化的历史。(俄勒冈州立大学)
编写:莫喻枫、杨梦、武沛雯、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