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编者按:在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工商银行始终一笔一画做普惠,书写小微篇章。本专栏聚焦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田间地头的耕耘者、创业者的第一盏深夜灯火……我们记录那些被数字改变的命运。每一个故事背后,是流水线上重新转动的齿轮,是草莓大棚里新抽的嫩芽,是国有大行以数字普惠润泽千企万户的生动实践。我们记录这些“小确幸”与“大未来”交织的故事,不断擦亮“金融为民”底色,谱写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晨光熹微中,雾气如纱,潺潺溪水推动着古旧木碓,将坚硬的歙石千锤百炼,渐渐化作细腻如脂的砚泥;夜幕四合时,工坊灯火不熄,匠人执刀如笔,于方寸之间镌刻流转千年的东方意蕴。
产自江西婺源的歙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素有“坚润如玉,磨墨无声”之美誉。其珍贵不仅在于石质细腻如玉、抚之生润,更在于雕工中蕴藏的匠心文脉。如今,在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的精准润泽下,这项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歙砚艺术也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挑战·守艺人的“刀笔之艰”
![]()
工行守护匠人悉心创作。
在江西婺源的江湾镇,一代代匠人俯身于石案之前,以刀为笔,默默延续着歙砚这一千年不熄的非遗火种。从选石、磨石到运刀雕琢,他们既恪守古法工艺,也融汇当代审美意趣,不断为传统砚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先生,正是这群守艺人的杰出代表。数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将现代山水的空灵意境融入砚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真切诠释了何为“在传承中创新,于坚守中前行”。然而,技艺的传承,仅凭一腔热爱远远不够。汪先生轻抚一方成砚,语气中透露着恳切:“稳定获取优质的歙石原料,让雕刻工具与设备与时俱进,为年轻学徒创造更好的传习条件……每一项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纵有满腔热忱,现实的资金压力仍曾一度让他步履维艰。
破局·金融与非遗的“金石之盟”
![]()
汪先生指导学员体验歙砚雕刻。
故事的焕新之门,由一次温暖的走访开启。工行江西婺源支行的客户经理,为歙砚产业“周期长、重积淀”的困境带来了“经营快贷”这把金钥匙。其灵活的信用模式,完美契合了从石材到艺术品的漫长孵化过程。
“短短两天,资金到位!”汪先生的惊叹背后,是一场悄然的蜕变:优质石材得以储备,精密工具焕新工坊,更有十余名年轻人在此执刀学艺。而他创作的融合古今的文创砚台,更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非遗的生机,正从一方石砚蔓延开去。
展望·笔意相连,生生不息
![]()
歙砚作品展。
“无需前往银行,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资金即刻到账!”汪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普惠金融的便捷与高效。如今,他的工坊焕然一新:不仅每年能制作上百方精品砚台,文创产品更是远销海外;古老的歙砚雕刻技艺,也通过传习班得以薪火相传。
这一切的背后,是工商银行普惠金融始终如一的陪伴。从量身定制的融资方案,到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工行以专业与温度,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了坚实的信心与力量。截至9月末,工行江西分行已累计为全省超400家文化企业提供普惠支持,投放贷款突破16亿元。这笔资金精准“滴灌”至歙砚、瓷板画、三雕等非遗产业,在守护传统技艺的同时,有效带动就业增收,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匠人执刀,在方寸之石上镌刻风骨;工行执笔,以数据为墨,在时代卷轴上作答——这是一份关于金融守护的担当,更是一种关于文明延续的承诺。中国工商银行将持续深耕地方特色产业,创新数字普惠,让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