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籍文坛巨匠
蒙万夫、峭石、张丛笑与李星
文/高育鹏
和文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说礼泉有阎纲、邹志安,乾县有程海、杨争光,兴平都有谁?知道他们想考,从兴平出生,走出陕西,冲向全国有名气的文人。我自称在兴平文学圈,对楹联张过、作家刘宇文、文星冯萌献、诗人张县伦耳熟能详,却未曾放眼,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星斗巨匠。王选练老师,打趣地提个醒说:“李星,当代文学的磨刀石,是咱们哪个村子人?”别说哪个村子,我连李星是兴平人都含混不清,只知道他是评论家,不知道还能攀着老乡。自惭形愧以后,文友们不依不饶,说兴平人杰地灵,名人多着呢!可我抓耳挠腮,再也想不出第二个,孤陋寡闻的羞红了脸,只好蔫在座位上,洗耳恭听罢了。他们讲出来,我如获至宝,觉得像我一样浅薄的人,一定也知之甚少。回家后,决心整理资料,温而固之。
![]()
蒙万夫
蒙万夫(1938年—1988年),陕西兴平大南村人。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及现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论柳青的艺术观》《论曹雪芹》《柳青略传》(合著)等,其中《论柳青的艺术观》获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贾平凹在《念蒙万夫老师》里写:“1972年我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蒙老师教授现代文学,他穿黑灰的衫子或中山服,蓬着头发,讲授最易进入境界。”表明他们是师生关系。陈忠实说有位叫蒙万夫的著名评论家,一直关心他的创作,二人有了真挚友谊。与柳青有很深关系的蒙万夫,写出了《柳青的写作生涯》等著作。
蒙万夫在大南村读初小,在店张镇读初中,在兴平县南郊中学读高中,对兴平有着很深的感情。
![]()
峭石
峭石(1931年—2012年),原名史效颙,笔名袁堡屏、庄莽,兴平城北庄头村人,当代诗人、作家。1949年肄业于陕西省立兴国中学,并考入西北人民大学,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1956年曾在陕西《群众日报》上发表诗作。1958年出版诗集《白杨树和战士》。1960年发表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小说集《地雷的秘密》和诗集《麦苗青青》等。1966年调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10年动乱期间被迫回到农村,当了10年的社员。1979年平反。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1981年发表的小说《秤》,获河南省1981年优秀文学作品奖。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窑坑院里的人家》(1983)、《苦酒》(1984)、《叶茂和桂桂》(1985)等。著有长篇小说《女皇韵事》《劣根》《女贞巷》《丑镇》《旮旯峪》,诗集《白杨树和战士》《麦苗青春》《驰骋集》,短篇小说集《地雷的秘密》《沸腾的军营》《欢乐的梦》等。
峭石写过《庄头村的饦饦馍》,为刘宇文的《独牛村》作序。甚至《丑镇》里的话,都是兴平方言,比如“才有几个钱,便胡骚情。”“呦,你吱哇啥呢!”说明峭石的根深深地扎在老家的生活里,才盛开出文学的枝繁叶茂。
![]()
张丛笑
张丛笑,1944年生,兴平建坊村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陕西日报编辑记者18年,后任宝鸡日报副总编。1991年起任宝鸡市是文联副主席、调研员至退休。担任过陕西省杂文家协会副会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长。著作中篇小说《我那小黑》《伙计朋友》《办报年月》等,散文集《驼铃声声》等。
自2010年初起,他参加央视书画频道绘画课堂的学习,师从徐湛、王飞飞、梅墨生、刘存惠、吴莲、柳新生、欧豪年等,专攻写意花鸟画兼及山水画,在征画活动中获奖100多次。
张丛笑的妻子一直在兴平老家,为了搭上“农转非”这趟进城的班车,他只好调任宝鸡工作。张丛笑一头当农民,一头做记者,他熟忆着兴平人摘辣子、种蒜苗的情景。
![]()
李星
李星,1944年生,笔名刘春,兴平阜寨镇寨里村人,中共党员,评论家。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历任《陕西文艺》《延河》《小说评论》杂志编辑、主编、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兼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等职。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路遥评传》(合著)、《读书漫笔》《书海漫笔》《李星文集》(三卷本)等评论集,发表《道德、理性、文化和人》等论文逾300万字。1989年提出“城籍农裔作家”理论,担任第四至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路遥在《懂生活的评论家——李星》中说:“他出身关中平原的一个农家小院,青少年时期一直在田野和村镇上度过,这些范围内的生活感受不是以后‘深入’才得来的,而他自己就一直是其中的成员。后来,尽管他在大城市搞了专业,但他也没有割断他和农村乡镇母体相连的脐带。由于陕西的大部分作家、艺术家大都和他一样,不是直接从农村乡镇走来,就是和这些地方有血肉般的相联关系,因此,这些人的作品首先为李星的文艺批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敢说,就目前而言,李星对陕西文艺作品的评论要明显高出一筹。”
李星多次在兴平开文学座谈会,讲他小时候上学恩师难忘,讲阅读书籍与人生感悟的重要,希望年轻人多读书、追梦想。
——2025年11月4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